重商的宋朝氣象與輕商的洪武型體制(第2/2頁)

一些朋友也許會認為,放任自流的市場經濟機制,完全可以自發地推動構建出一個近代化的經濟體系。但這從來只是假想,而非事實。從歷史來看,不管是近代西歐國家,還是明治時期的日本、晚清時的中國,近代化的啟動,總是以國家積極介入經濟活動的重商主義(許多人將“重商主義”理解成國家對貿易順差的追求,這無疑太狹窄了)為先導,給近代化的啟動提供第一推動力。當然,我必須申明,這樣的判斷只適用於近代化啟動之時,當市場在重商主義的觸發下而發展起來之後,國家應當從大商人的角色轉為守夜人的角色。

還是來跟“洪武型體制”比較吧。朱元璋一再申明采礦“損於民者多,不可開”,甚至將建議開礦的上書人流放海島,這一切都顯示了朱皇帝對於農業與民生的關心。然而,我們以歷史的目光來看,這種對商業稅的淡然,不過是明王朝財政緊縮的“脈脈溫情”而已,意味著朝廷對開拓市場與發展商業無絲毫動力。明王朝要到中晚期時,隨著社會逐漸擺脫了“洪武型體制”的束縛,才出現了商業復興,乃至有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