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旁敲側擊,借李治之手斬草除根(第8/10頁)

“反正他年紀已老,如今又深居不出,再過幾年……”

“司馬懿七十老翁,猶篡曹魏大統;劉淵蟄伏中原五十載,終創漢趙基業,這些梟雄不老嗎?他既知自己濫殺無辜罪孽深重,心內必不得安;況且親信之人屢遭貶謫必定不服,誰知他是閉門避禍,還是暗蓄奸謀?”

李治一怔——畢竟無忌掌過二十多年的權啊!

媚娘見他疑惑,再添一把柴火:“陛下只知無忌驕狂跋扈,焉知他當日沒有更大野心?若不是君臣合力將他逐下朝堂,誰能保證當今天下還依舊姓李?古來父子相殺之事比比,何況舅甥之間?固然當初他為您當太子出過力,但這種事又不是沒有過。高歡立元善見、宇文泰立元寶炬,哪個是出於好心?”

這幾句話分量太重,李治性格本就有些多疑,一時間還真有些吃不準。何用鑒於古人?殷鑒不遠就在眼前——當初他祖父李淵曾扶立楊廣之孫楊侑為隋恭帝,後篡位立唐,又將楊侑毒死。再者,若非他父親殺了他伯父、叔父,囚禁他祖父,他們這一支的人莫說當皇帝,只怕命都保不住,世上又豈有他九郎雉奴?

李治的眉頭擰成個疙瘩,雙眼迸射出陰冷的光芒。一旁的媚娘瞧得清清楚楚,正欲再動說辭,忽聽殿外有人道:“臣許敬宗叩見。”範雲仙領著宰相來了。

“唉!”媚娘慨嘆一聲,無奈地退至珠簾內。

許敬宗這才敢入內,雙手捧上一張黃藤紙:“這是吏部尚書唐臨所擬各道巡察使的名單,請陛下過目。”自貞觀元年起,將天下州縣劃分為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十道,朝廷定期向每道派黜陟使、巡察使,考察官員政績、地方民情。充任巡察使的官員一般只是六、七品,但有幹預政務、黜陟官員的臨時權力,實是小而制大。

李治根本不看:“這等事務你與辛公便可做主,何必小題大做來問朕?”

許敬宗的做事之道可與李義府大相徑庭,雖工於心計卻從不自作主張,聞聽皇帝這麽問,訕笑道:“陛下,臣覺得這份名單有問題。”

“哦?”李治這才低頭瀏覽,卻沒發現什麽,“哪裏不妥?”

“侍禦史張倫任劍南道巡察使,雍州參軍許祎為江南道巡察使,此二人是唐臨特意指定,這麽幹恐怕不適合吧?”

“有什麽毛病?”李治疑惑不解。

許敬宗只好直言:“張倫正是前番協同劉仁軌審查畢正義一案之人。而許祎是來濟的好友,您在東宮時見過的吧?”

李治猛省——來濟貶往江南道台州任刺史,派個朋友去是照顧;李義府貶往劍南道普州,唐臨弄個跟他有怨之人去察他政績,這不是存心整人嘛!

許敬宗見皇帝醒悟,忙動說辭:“李義府雖有納賄之事,但好歹也立過功,貶往外任已經是責罰,唐尚書這樣落井下石恐怕不好吧?再說舊日朝黨……”他話說一半戛然而止。

無須繼續往下說,李治已想到——這是要尋李義府晦氣,還是想趁機為關隴一黨翻案?雖說李義府是自作自受,但不能將他辦的事也一概否定。

李治拿起禦筆將劍南道張倫的名字抹去,卻沒有管許祎:“打回吏部叫唐臨重選一人。”

“是。”許敬宗接過名單,卻不忙離開,“唐尚書實在不該,按理說他也是三朝老臣了,京兆人氏名臣之後,跟元舅他們共過事,應該知道輕重。”他這話分明又把矛頭對準了長孫無忌。

唐臨確是關隴人氏,北周名臣唐瑾之後。但此人與無忌、韓瑗等並無多少深交,反而早年因擔任李承乾的率府參軍而一度貶官,與其說為關隴之人鳴不平,還不如說是幫杜正倫出氣。不過對許敬宗而言卻不能錯過這個煽風點火的機會,東都巡遊,貶斥韓、來等陰謀都是他謀劃的,他已把關隴一派得罪透了,若不將長孫無忌置於死地,將來一旦翻過手來他必無好果子吃。莫說唐臨和無忌還有那麽一絲聯系,即便風馬牛不相及,他也要硬往一塊湊啊!

李治聽著他這一番含沙射影的話,又不禁聯想起媚娘方才的那番說辭——樹欲靜而風不止,或許唐臨並無其他意圖,但事牽一發而動全身,一旦姑容情勢如何發展?當初我也曾想要和解,結果又如何?或許只要舅父還在一日,那些希冀關隴一黨重新集結、東山再起的人就不會罷休。難道……難道非要逼朕走那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