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失寵李治,媚娘再陷絕境

一.驪山玉體

李治回到長安,著手的第一件事就是建宮殿。

隋唐以來皇家居住的太極宮雖然華美,但坐落於山腳下,李治罹患風疾,又在洛陽居住數年,已不適應太極宮環境,於是命司稼大夫梁孝仁在龍首山修建新皇宮,名曰蓬萊宮(即後世所稱大明宮)。

另建新宮聽起來駭人聽聞,其實工程不是很大。先朝之時李世民曾想在龍首山為太上皇修一座永安宮,後因李淵駕崩而停滯,至今還遺留不少閑置的宮殿,而且挖了一塊池塘,名曰太液池。此番動工梁孝仁平整山麓、規制殿宇、築壘宮墻,僅用一個月時間便大致成型:將長安城東北墻鑿開,建了一座雄偉的門樓,名曰“丹鳳門”,取丹鳳朝陽、百官朝君之意,是為蓬萊宮正南門,其他宮門多與太極宮相仿,北門亦稱玄武門;並設計出紫宸、宣政、含元三座大殿,作為內、中、外三等朝會之所,還仿照太極宮建東西台、衛府、館閣等,設立一套與太極宮一樣的官署。不過朝廷財力有限,工程要慢慢來,目前僅是將太液池畔幾座宮殿命以蓬萊、含涼、珠鏡、承香等名,供帝後嬪妃居住。李治似乎有些心急,不待竣工就帶著媚娘搬進去——因蓬萊宮位於太極宮東北,此後百官稱蓬萊宮為“東內”,太極宮為“西內”。

龍朔二年六月己未(公元662年6月22日)清晨,隨著一陣嬰兒啼哭聲劃破天際,武媚與李治的第五個孩子降生於東內含涼殿,這次又是個男孩。李治懷抱著繈褓中的孩子,仰望窗外冉冉升起的一輪旭日,給兒子起名叫李旭輪。這天本是初一,朔望大朝的日子,宮內喜訊傳出,朝會立刻變成了賀朝,百官恭賀皇家弄璋之慶,祈禱上蒼降臨福祉。

或許李旭輪天命不凡,他的到來果真給大唐帶來了好運,不久就從邊關傳來消息,契苾何力不辱使命,對鐵勒懷柔安撫,絕大部分叛亂之人已重新歸降;還有少數不順服者已不足為慮,也就無須再客氣,李治再度派出鄭仁泰,命他掃清余孽以功贖罪。繼而百濟的戰事也有重大轉機——二劉抗拒收兵之令,卻故意宣稱即將撤退;福信中計,放松戒備。唐軍突然發動反攻,一連攻克支羅、沙井等多座城寨,繼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重鎮真峴城。真峴位於百濟、新羅兩國交界處,坐落於峭壁之上,易守難攻。此役唐軍采用劉仁軌之計連夜進軍,利用夜色掩護、順草木攀援而上,殺死哨兵悄悄推進。待到天明百濟人才發覺自己已被唐軍團團包圍,只能繳械投降。

拿下真峴城,新羅至熊津的道路打通,士兵和糧草可以源源不斷得到補充;而且如劉仁軌所料,連續戰敗也使復國軍內部矛盾激化,扶余豐怨恨福信大權獨攬,設下陰謀將其刺殺,軍中人心浮動。整個戰局發生根本性轉變,大唐再度占據優勢。這對本來打算放棄的李治而言不啻為喜從天降,他立刻派右威衛將軍孫仁師出任熊津道行軍大總管,發淄、青、萊三州的七千兵,再次渡海配合二劉。

東征失利的余波總算漸漸平息,李治趁機調整中樞,以許圉師為左相、李義府為右相;鑒於許敬宗年已七旬,加封其為太子少師,轉任同東西台三品,減輕了他的負擔;又擢升上官儀為同東西台三品,讓這位文采斐然、戇直敢言的貞觀第一才子進入政事堂;繼而征守孝期滿的薛元超回朝,接任東台侍郎。大唐又一次渡過難關,滿朝官員也照舊歌頌聖德,似乎每個人都在慶幸皇帝的重新執政,唯有深宮中的媚娘感到失落——她越發強烈地感覺到,自己失寵了。

雖然兒子的降生令李治喜悅了一陣,很快地就封李旭輪為殷王,遙領幽州大都督、單於大都護,但這一切賞賜都與她這個母親無關,夫妻間反而越來越疏遠。自從搬進東內,李治居於蓬萊殿,她住在含涼殿,兩殿相距不遠,李治竟一次沒來與她同臥;而且西內三大殿未建好,朝會仍在東內,李治常常一去一整天,繁忙時索性留宿那邊不回來。她畢竟是女流之輩,沒有隨便出行的規矩,如何穿梭兩宮與之相見?有時媚娘甚至懷疑,李治急著遷入新宮是個詭計,就是故意躲她。如果先前的疏離是因為她幹政太甚,那麽現在明顯是感情出了問題,他們再也回不到以往相濡以沫的時光了……

過了十月朔風大起,這年冬天格外寒冷。李治重新臨朝以來甚是操勞,很想休養一陣子,於是決定到驪山泡泡溫泉——驪山溫泉由來已久,傳說西周之時天子就曾巡幸,漢武帝時開始構建宮室,歷代屢加修飾,規模越來越大。貞觀二十二年,李世民命將作大匠閻立德廣建樓閣、精心營造,自此定名“湯泉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