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帝後失和,芥蒂初現

一.龍朔改制

媚娘又懷龍種,卻不願放棄權力,李治也拿她沒辦法,只好讓她繼續參政,於是東都洛陽出現了奇特的一幕:皇帝按制度單日在宣政殿視朝,而不上朝的雙日皇後又在側殿批閱群臣奏疏,凡有緊急事務,遇上皇帝臨朝就稟奏皇帝,趕上皇後在就匯報皇後。誠然皇帝乃天下之主,不過也有一些大臣更樂於同皇後打交道,譬如李義府、袁公瑜之流。

盡管邊關情勢嚴峻,龍朔二年卻是在一派喜慶氣氛中到來。新年伊始李治下詔,冊封前一年歸順的卑路斯王子為波斯王,為大唐藩國譜系又添一筆。但滿朝文武心裏都清楚,龜茲叛亂、吐蕃窺伺,又跟風頭正盛的大食結了怨,西域的情勢已經不穩,數千裏外的波斯根本鞭長莫及,這種冊封純粹只是為了面子。

二月甲子日,李治又在朝會上宣布,更改官署以及百官名號——此乃大唐建國以來首次大規模修改官名,幾乎涉及了朝廷所有官署機構,史稱“龍朔改制”。

中書省改稱西台、門下省改稱東台、尚書省改稱中台。隨著官署名稱變化,三省官員也改了名:中書令改為右相、中書侍郎改為西台侍郎、中書舍人改為西台舍人;侍中為左相、黃門侍郎為東台侍郎、給事中為東台舍人;尚書左右仆射變成了左右匡政、左右丞變成左右肅機;“同中書門下三品”自然也改稱“同東西台三品”。

尚書六部下轄二十四個部門全要改,司列、司勛、司封、司績、司元、司度、司珍……合稱二十四司。吏部尚書改名為司列太常伯、戶部尚書為司元太常伯、禮部尚書為司禮太常伯、兵部尚書為司戎太常伯、刑部尚書為司刑太常伯、工部尚書為司平太常伯,各部侍郎皆稱少常伯。

新修訂的官名更加工整,進一步明確了三省長官的宰相地位,如“常伯”之類的稱謂,頗有效仿古制的意味。雖說這種改制僅僅限於官署名稱,實際職權並無變更,但還是引起了許多不便。畢竟舊官名用了三十多年,突然更改肯定不適應,百官日常言談還是習慣用老稱呼,每逢官書文件出現新官名也總會錯愕,需要查閱一番才能對上號。

這次改制一來是應變革之讖,再者也是李治重歸朝堂、再樹權威的舉措。不過相較李治,媚娘對修改官名更為熱衷。她似乎非常迷信文字的力量,許多官名便是她參詳《周官》想出來的。尤其中台二十四司,《說文》有雲“司,臣司事於外者也”。百司即是百官。這樣改一方面是明確職責、整齊劃一;另一方面也是勸諭群臣要順從王命、各司其職。

但更改官名解決不了實際問題,更不可能挽回戰場危局。就在宣布改制整整十天後,遼東傳來噩耗,浿江道行軍大總管任雅相因病卒於軍中。任雅相歷任燕然都護、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他的戰功雖不能與李、蘇定方等輩相比,但處事公正、賞罰分明,極受將士愛戴。此番他以宰相之尊親臨戰場,病逝於冰天雪地之間,大唐不僅損失了一員大將,更嚴重影響了軍心。朝廷聞訊為之舉哀,李治厚賞其家,賜以厚葬。

哪知任雅相的遺體尚未迎回,又傳來了一個更大的壞消息,高麗的南路軍打了場大敗仗——蘇定方圍困平壤將近八個月,可就是拿不下這座固若金湯的堅城,又逢大雪將士困苦,情急之下忙調外圍作戰的左驍衛將軍龐孝泰前來支援,共商破城之策。龐孝泰得訊火速進軍,半路行至蛇水(今朝鮮合井江)遭到高麗遊擊部隊阻擊。龐將軍素以彪悍敢拼馳名,很快擊潰敵人,並一馬當先乘勝追擊,不料落入敵人事先設好的包圍。高麗大軍如潮水般四面湧上,龐孝泰寡不敵眾,又被切斷糧草,奮勇廝殺氣力耗盡,最終血染沙場;他膝下十三個兒子都追隨其從軍,此一役盡皆戰死,所部兵馬全軍覆沒。

蛇水之敗是唐軍歷次東征所遭受的最慘重的一次敗仗,戰局惡化到這種地步,想不撤退也不行了。李治只好灰頭土臉地簽署了班師命令——至此,大唐竭盡全力發起的東征再度以失敗告終!

隨著東征的黯然收場,媚娘對朝政的幹預也不得不停止了。群臣非議還在其次,她腹中胎兒將近六個月,挺著大肚子還怎麽處理朝政?那是皇家骨血,就算不為自己想,也得為孩子想啊!李治再三勸說,最後連宦官宮女也跪地苦勸,媚娘再也無法堅持,只得老老實實回到後宮休養。

陽春之際桃紅柳綠,正是芳華苑景致最好的時候,先前無暇享受美景的媚娘終於又有了打發不完的時間,反正有宮人擡轎,只要她不覺得累,偌大的園子想逛多久就逛多久。然而奇怪的事發生了,先前她無比憧憬的瑤池仙境仿佛驟然失了顏色,無論秀木香草還是亭台樓閣都變得沉悶無趣,再也沒有她忙碌一瞥時的誘人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