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變革

新成立的政府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進行了大膽的改革。他們把年號從“慶應”改成了“明治”,並且規定以後每一任天皇只能改一次年號。在以前,天皇是想什麽時候改年號就能改的。就拿上一任孝明天皇來說,雖然在位不過20年時間,前前後後一共改了6次年號,平均每三四年就改一次。同時,新政府還把陰歷的明治五年12月3日這一天定為陽歷明治六年1月1日,與西歷接軌。1876年,新政府出台“廢刀令”,禁止一般人帶刀。這個政策明顯是沖著武士們來的,憤怒的武士們開始造反,但都被一一鎮壓了下去。就這樣,在政治舞台上活躍了幾個世紀的武士階級也終於開始走了下坡路。幕府“無血開城”之後,明治天皇入住江戶城,同時把江戶改名為東京,遷都就算是完成了。

明治天皇對於政治特別感興趣,而且是一位思想非常開明的天皇。為了制定憲法,他派伊藤博文去歐洲考察別國制度,制定憲法草案的會議他一場都沒有落下。明治天皇認為,這些都是為了讓日本在最短時間內強大起來,不至於淪落為列強的殖民地。1889年,亞洲首部憲法——大日本帝國憲法誕生。憲法在一開始還是強調了天皇的特權,然後在天皇之下分設了議會、內閣、軍部等機構。皇室典範也是在這個時候和憲法同時頒布的。在制定皇室典範的時候,針對天皇能否由女性繼承這一點,贊成者和反對者吵得不可開交,這個爭論還登上了當時的報紙。最後,女帝繼位的可能性還是被永久排除了。不過看一下現在日本皇室的狀況,誰還說得準呢。

為了迅速增強國力,日本決定發動一系列侵略戰爭來牟取暴利。為了商量這件事,他們還召開了第一次民主選舉,最後決定先從朝鮮下手。甲午戰爭(在日本叫作“日清戰爭”)就這麽爆發了。不過在不同的日文書籍當中,對於這場戰爭的描寫還是有細微差別的。比如竹田恒泰的書中就說是“支援朝鮮獨立,防止俄國南下”。除了竹田之外,在日本也有很多學者把這場戰爭稱作侵略戰爭,對於日軍的罪行大加批判。

為了籌備甲午戰爭,明治天皇甚至削減了宮廷費用,用來補充軍事預算。開戰之後,他更是移駕廣島,作為大元帥對戰爭進行指導,這一去就是7個多月。而同一時刻,慈禧太後正在紫禁城張羅著頤和園的修建,用來慶祝自己的六十大壽。最終清政府大敗。

之後日本為了爭奪中國東北的利益,又跟俄國打了一場。在雙方正打得不可開交之時,明治天皇作了一句之後廣為流傳的詩:

四海之內皆兄弟,為何風雨亂人間。

苦戰之後日本頑強取勝。這場勝利是近代史上有色人種對白色人種的第一次勝利。

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在飽受病痛之苦之後與世長辭,享年59歲。他在位期間,日本國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淪為殖民地的危險中逃脫出來,僅用半個世紀的時間完成了奇跡般的逆轉。日本政府之後在東京建立了明治神宮,專門用來紀念這位天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