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戰敗

明治天皇之後的大正天皇在位時間很短。大正天皇從小就是個病秧子,精神狀態也不太好。相傳有次出席國會開幕式的時候,大正天皇居然把詔書卷成望遠鏡玩了起來,弄得外國使節尷尬不已。雖然官方一直以來都把這件事當作謠言處理,但這個“望遠鏡事件”還是成了大正天皇在位期間的代表事件之一。再加上之後繼位的是昭和天皇,夾在兩位“明星”天皇之間的大正天皇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更加模糊了。

昭和天皇從小就接受“崇武”的教育,20歲去歐洲旅行,見識了國外先進的政治機構,同時對軍事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他在位早年間,日本陸軍產生了很大的派別紛爭,其中有一些陸軍軍官自稱“為了鏟除天皇身邊的小人”,帶著1400多名士兵殺進了國會、首相官邸和警視廳,殺害了當時的幾個政要(首相死裏逃生)。昭和天皇在接到報告之後迅速換上軍裝,發布了鎮壓叛亂的命令。當時有一些大臣為這群軍官求情,昭和天皇氣得直拍桌子,大吼:“你們難道要朕親自帶著近衛師團[1]去鎮壓他們嗎?”就這樣,叛亂在事件爆發第二天就被鎮壓了下去。第二年,政府開始在全國宣揚昭和天皇是至高無上的“現人神”這一觀點,進一步神化了天皇在國民心目中的形象。那時還有人經常看到昭和天皇身騎白馬出現在二重橋上的樣子,意圖不言而喻。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全面侵華戰爭開始。1941年,日軍偷襲美軍的夏威夷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在戰爭前期,日軍形勢大好,並且與歐洲戰場的德軍達成了同盟關系。但到了1945年,日本的敗勢就變得相當明顯了。在美軍向廣島、長崎投放了原子彈之後,日本政府在皇居的防空洞內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接受無條件投降,但在發送電報的同時附上了“保留天皇對國家的統領大權”的要求。隨後他們收到了盟軍的回復,裏面卻並沒有明確提到對天皇的處置辦法。這個時候,開始有人提出反對意見,主張戰鬥到底。但最後還是由昭和天皇親自出面,決定接受投降。據天皇的回憶錄所寫,他當時做出那個決定主要是考慮到,如果進行了最終決戰,肯定守不住放在熱田神宮和伊勢神宮的兩件神器。而沒有了神器,日本的國體也就守不住了。從客觀上來說,“即便是在本土進行最終決戰,我們連決戰的裝備都沒有,又打算怎麽取勝呢?”

第二天,昭和天皇在NHK錄制了著名的“玉音放送”,通過廣播向全體國民宣讀了《終戰詔書》。由於是第一次聽到天皇本人的聲音,很多日本人聽到後都放聲大哭。值得注意的是,這篇詔書裏從頭到尾都沒有用到“戰敗”、“投降”這樣的字眼,同時對於中國、蘇聯以及侵華戰爭也只字未提。

[1] 近衛師團:日本天皇的禁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