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三三九度”的祝福

日本的相親活動並不比中國的少。除了一對一的傳統相親活動之外,還有三對三、五對五的聯誼,上千人的街道聯誼以及料理聯誼等。不同的是,中國的相親多為親戚、朋友介紹,而日本人則喜歡通過聯誼會或相親大會尋找戀人。5月2日是日本的相親日,在那一天,很多單身男女都會參加中介舉辦的相親活動,許多大型中介的相親費用很高,而且根據年齡的不同收費也不一樣,年紀越大的人費用越高。此外,有些相親活動還對參加者的財產、工作等會有一定要求,比如2013年5月2日ATND在東京都澀谷區舉辦的70人聯誼會中,就要求男性參加者的年收入必須達到700萬日元(合43萬元人民幣)以上。

江戶時代之前,基本上所有的婚姻都是通過相親確定下來的。當時的相親和現在不一樣,只在女方家舉辦,男方當場就得表示對女方的態度,而且是單方面決定相親的結果。當然,含蓄的日本人表達拒絕的方式也很隱晦。男方坐定之後,女方就會拿出茶水和點心,如果男方喝下茶水或者帶走點心,並且在臨走之前把自己的扇子留下,就表示同意這門親事。如果不同意,他就不會碰茶水點心,也不會留下扇子。

民俗學者柳田國男將傳統日本婚姻分為贅婿婚姻、實驗性婚姻和出嫁婚姻三種。按照《源氏物語》的記載,贅婿婚姻和中國的“入贅”差不多,指的是婚禮在女方家主辦,婚後男方到女方家生活。出嫁婚姻與此相反,始於戰國到江戶時代,也是現在日本婚姻形式的原型。介於兩者之間的就是“實驗性婚姻”,婚禮在男方家裏主辦,結婚後新婚夫婦先去女方家生活一段時間,之後再回男方家生活。但到了明治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婚禮搬到神社去辦。這主要是因為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的時候,皇太子(後來的大正天皇)在皇居的賢所舉辦了一場風風光光的婚禮。賢所這個地方相當於皇居中的神社,婚禮的報道出來以後,很多人都萌生出了像皇太子一樣舉辦婚禮的想法。第二年,東京的日比谷大神宮向一般民眾開放婚禮的舉辦權限,這股風潮一下子在全國盛行開來。由於這種新式婚禮是在神社中直接面對神明起誓的,因此叫作神前婚禮。現在許多承辦婚禮的高級餐廳都設有簡易神殿,不過傳統的婚禮還是要到神社去舉行的。

坐落在澀谷區的明治神宮是東京五大神社之一,每年都會承辦上千場傳統婚禮。不過並不是什麽人都可以在這種國家級神殿結婚的,只有有地位、有身份的大家族才可以。神前婚禮的花費也不菲,就算在普通神社結婚,常常也會花掉幾百萬日元。在神職人員宣讀結婚祝詞之後,新郎新娘要交杯換盞。此時神女會拿出大、中、小三個酒杯,新郎新娘按順序分三口將每個杯子裏的酒喝光,一共要喝九次,因此在日本這個儀式叫“三三九度”。一方面,多次喝交杯酒的過程象征著夫妻雙方結下了深厚的情緣;另一方面,三在古代是一個吉祥數字,“三三九”也表示最熱烈的祝福。

神前儀式結束之後就是婚宴,和中國流行“隨份子”一樣,日本人參加婚宴時也會在到場後給新人送上禮金。根據彼此關系的遠近親疏,金額從一兩萬日元到十萬日元不等,以奇數為主,放在裝飾著五根金繩和五根銀繩的禮金袋裏,一般金額越大,禮金袋的包裝越豪華。接著,服務人員會把客人帶到備有茶點的休息室等待婚宴開始,在這段時間內,主人會向客人提供櫻花水,茶碗中能看到有一朵盛開的櫻花,這是吉祥的象征。

日本傳統習俗中對出席婚宴的服裝也有嚴格的規定,新娘的傳統服飾為名曰“白無垢”的純白和式禮服,新郎則要穿黑色系的日式服裝。不過,現在新娘穿白色西式婚紗的也相當普遍。出席婚宴的賓客也會著盛裝,女性一般以和服、洋裝和長禮服為主,但為了突出新娘的風采,都會避免穿白色的衣服。男性則是統一穿黑西服打白領帶。(千萬不能打黑領帶,因為黑西服配黑領帶是葬禮的裝扮。)在婚宴過程中,新娘會換兩三次衣服,這也是日本傳統禮儀的簡化。古時候新娘在結婚儀式上先穿一套印有自家家徽的“白無垢”,禮成後,會換上印有夫家家徽的彩色和服。現在不僅新娘會換禮服,新郎也會配合新娘換上有家徽的和服。

在婚宴上,為了感謝賓客的禮金,新郎新娘會向每位賓客準備回贈品,這是日本特有的禮儀習慣,也是自古以來的傳統。不同時代的回贈品也各不相同:平安時代的貴族結婚時,回贈品為馬、鷹、狗和衣服;在鐮倉時代的武士階層中,回贈品就變成了刀劍和弓弩,後來還有沙金、茶葉、錢、錦鯉、海帶等;到了江戶時代,流行贈送鯛魚形狀的印糕(一種日式點心),因為鯛魚正是七福神中的惠比壽神懷抱的魚,寓意吉祥。現在的回贈品都會從當地特產、酒、飾品、杯盤碗筷、水果或精致糕點裏面選三種,用精致的包裝包好,一起放在一個大紙袋裏,置於每位賓客的座位旁邊。當然,贈送了紅包卻因故未到的賓客們也會收到一份特別的回贈品,價值約為禮金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