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一生中的重要時刻

除了春節這樣的季節性節日之外,日本人也很注重和年齡相關的節日。人的一生要經歷誕生、成年、結婚、生育、壽誕、死亡等不同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人生中的重要變化。重視生命禮儀的日本也規定了一系列有特色的節日,比如祈禱孩子健康成長的七五三節、標志長大成人的成人禮以及祝福老人長壽的60大壽等。

在日本人看來,臍帶有著特別的含義。在母親十月懷胎的過程中,臍帶將母體內的營養成分傳輸給寶寶,它是人類延續生命的管道,也是骨肉親情的起點。因此嬰兒順利出生後,日本的醫院會把臍帶剪下,放在木制的箱子裏交給孩子的母親。出院回家之後,母親會在木箱上寫上孩子的姓名、出生年月、父母親的姓名,把風幹的臍帶和胎毛一起用紙包好裝進木箱,然後放到神龕裏作為孩子的保護神供奉起來。另外,臍帶裏有大量的造血幹細胞,當孩子患上白血病等嚴重疾病時,可以在關鍵的時候得救。因此直到現在,很多日本人都保留著自己的臍帶血。

給新生兒起名字是一件既苦惱又甜蜜的事情。日本法律規定,新生兒自出生之日起兩周內,必須在原籍所在地的行政部門登記。按傳統習俗,在嬰兒出生後第七天的夜裏,全家人會聚集在一起,舉行名為“禦七夜”的儀式,這也是日本人出生後迎來的第一個重要時刻。其實在平安時代的貴族社會中,除了“禦七夜”之外,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天晚上、第三天晚上、第五天晚上和第九天晚上都要舉行儀式慶祝,傳到江戶時代就只剩下“禦七夜”了。過去給孩子起名字的都是親戚或者當地的長老,他們會把孩子的姓名、出生年月、孩子父母的姓名寫在日本最高級的白紙奉書紙上,貼在神龕和壁龕的柱子上。在孩子第七天的夜裏請親朋好友聚餐,同時將孩子的姓名正式告訴大家。現在都是由父母或祖父母給孩子起名字了,“禦七夜”的會餐也只宴請有血緣關系的親戚,但寫起名書的儀式仍然保留了下來。很多出售文房四寶的商店裏都賣印有仙鶴、烏龜等吉祥圖案的起名紙。寫姓名的時候字跡最好要工整幹凈,就算字不好看,也務必要由給孩子起名的親人親自書寫。

一般來說,在男孩出生後第31天或女孩出生後第33天,父母會帶著他們進行人生中的第一次神社參拜,也稱為“初次參拜”。過去的人認為生產是汙穢的,參拜是為了去除汙穢,同時也象征著孩子正式成為這個地區的一員。地區不同,對參拜日期的規定也不一樣,有的地方是男孩出生後第50天或女孩出生後第100天。在日本人看來,土地神既是地方守護神,也能保佑孩子順利出生,所以過去的初次參拜都是去祭拜土地神。在那一天,孩子身穿由外婆家提供的華麗和服,被爺爺抱著走進神社拜祭,一家人感謝孩子平安出生,祈求健康成長。不過現在已經不拘泥於形式了,很多人會選擇去有名的大神社。和服對嬰兒來說太過煩瑣,有些家長會直接給孩子穿上可愛的嬰兒服。參拜前,家長一般會把給神社的禮金放在裝飾有紅白線蝴蝶結的禮金袋中,並在禮金袋的封皮上寫下“供奉金”和孩子的姓名。對於明確規定了禮金費用的神社,人們可以直接把錢交到社務辦公室,不用另封禮金包。參拜儀式結束後,家長會買一些紅豆飯和年糕餅帶回來贈送給親戚們。

出生後100天到120天內,家長們會舉行一次“初食”儀式,這意味著孩子開始斷掉母乳,正式吃飯,同時祈禱孩子一生不會為食所困。在這一天,父母會特意給孩子準備新的茶碗、筷子和食物。正式的“初食”要做兩頓飯,第一頓飯包括飯團、鯉魚或鯛魚做的燒魚、梅幹和小石頭,第二頓飯要有紅白雙色的年糕。第一頓飯裏用的小石頭是從神社裏拿來的,在上面寫上孩子的姓名放在飯裏(當然不能真的讓孩子吃掉)。“初食”儀式結束後,需要把小石頭再放回神社。其實“初食”裏的一些食物都不適合嬰兒吃,一般都只是意思一下。

現在很多都以出生日期紀念生日,過去並不是這樣的,當時的規定是孩子自出生之日起已經年滿一歲,到了元旦所有人都長一歲。不過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日本人都很重視孩子的一歲生日,在這一天,父母會做好吉祥年糕和紅豆飯送給親朋好友。相傳過去的人會用一升米做一個大年糕,包在方巾裏,讓孩子背著走或者踩一下。過去流行這樣的說法:“孩子越早學會走路,以後離家越遠。”所以有的人認為這個儀式意味著讓孩子永遠留在父母身邊。

11月15日是傳統的日本兒童節——“七五三”節,在這一天,3歲的兒童、5歲的男孩和7歲的女孩都會被父母領著前去神社參拜。“七五三”節起源於平安時代,當初只在貴族階層之中盛行,到了江戶時代才普及到民間。為什麽定在11月15日呢?起初兒童節是定在正月的節日或生日那一天。在江戶時代,傳宗接代是諸侯非常頭疼的一個大問題,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的長子德川德松自幼體格羸弱,天和元年(1681年)德川將軍選了一個吉日,為年僅兩歲的德松舉行盛大的祈禱活動,請求神靈降福於自己可憐的兒子。這個吉日就是11月15日,此後這一天就成了保佑孩子健康的黃道吉日。“七五三”源自武家社會的傳統習俗,在武家社會,兒童在3歲時要舉行束發儀式,5歲的男孩要舉行穿裙褲儀式,7歲的女孩要舉行和服腰帶換帶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