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從明至清的忠君思想(第4/19頁)

或者,像乾隆帝在1769年陰歷六月頒布的一道聖諭中所解釋的:

夫錢謙益果終為明臣,守死不變,即以筆墨騰謗,尚在情理之中,而伊既為本朝臣仆,豈得復以從前狂吠之語,刊入集中。

乾隆帝回答了自己提出的問題。他敏銳地意識到,恰恰是由於錢謙益投降了清朝,才感到如今不得不對清朝進行攻擊。

其意不過欲借此以掩其失節之羞,尤為可鄙可恥。錢謙益業已身死骨朽,姑免追究。但此等書籍,悖理犯義,豈可聽其流傳,必當早為銷毀。

因此,一方面,乾隆帝發動了一場文字獄,以保人們之廉恥心。他命令各地巡撫和總督監督其轄區內的每一家書坊和藏書樓上繳所有錢謙益的著作。這道聖旨甚至傳到了僻遠的山鄉和與世隔絕的村落,使那裏的人們也知道皇上決定銷毀所有已出版的錢謙益的著作,及用來印刷這些著作的木版。另一方面,乾隆帝決定褒獎那些似乎與錢謙益對立的明朝忠臣。1776年,他下令編撰的《勝朝殉節諸臣錄》宣告完成,其中授專謚者33人,授通謚者1505人,祀於所在忠義祠者2249人。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在1776年12月為此書問世而頒布的詔令中,在為殉節的“東林”和復社義士徹底昭雪、並聲稱明朝若重視他們的勸告就不會滅亡的同時,乾隆帝又制定出一些條文以發動那場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文字獄。當然,將二者聯在一起的是這樣一種基本理論,即臣應永遠忠於其君,以證明自己的“堅貞”,而不論其君暴虐與否。人們重視的是忠臣的個人表現,而不是他們的集體成就;值得自誇的是個人的堅貞而不是政治上的勝利。

然而,當明朝忠臣得到那種具體褒獎的時候,他們為明朝獻身的精神早已被人們淡忘了。只是在新儒學的忠君思想不再專屬於明朝的事業而開始與清朝的命運相聯之後,清朝政府才能毫無矛盾心理地倡導這種美德,從而實現其自身從一個異族軍事政權向一個握有統治天下之“天命”的合法君主的轉變。這一過程——對清朝的忠逐漸壓倒對明朝的忠——最終完成於1673年“三藩之亂”期間。

三藩之亂

三藩指雲南和貴州的吳三桂、廣東的尚可喜和福建的耿精忠。他們是清朝鞏固其統治的最後一個重大障礙。順治帝臨終時曾允許這些封疆大吏在南方實行割據,因為沒有他們的幫助,清王朝既無力剿除李成棟殘部,也無法抵禦駐守台灣的鄭成功之子鄭經的水師。然而,三藩的要價甚高,其中又以吳三桂最為貪婪:他要求獲得由他直接控制的兩省境內的實際上的宗主權、由朝廷為其軍隊提供的每年1000余萬兩餉銀,以及對湖南、四川、陜西、甘肅等相鄰各省官吏的任命權。

1673年4月28日,北京在清廷收到了平南王尚可喜的奏章。他自1633年以來一直在為滿族沖鋒陷陣,如今已達70高齡。由於年老力衰,他請求康熙帝準其致仕。若皇上恩準,他便打算將廣東封國交給其子尚之信繼承,而自己帶領曾參與征服中原的舊“天助兵”部兩佐及藩屬2.4萬余人歸老遼東。

沒過多久,康熙帝部分地同意了尚可喜的請求。這位老將獲準率其手下除綠營正規軍以外的所有部隊返回遼東。但皇上沒有同意尚可喜讓其兒子襲國的請求。康熙帝指出,廣東已被尚可喜平定,因而沒有必要讓其藩國繼續存在。

耿精忠與吳三桂得知尚可喜的請求及康熙帝所采取的行動後,也於8月要求辭職。根據那年以後所發生的事情,我們可以接受這樣一種看法,即吳三桂只是想探探深淺,而並不希望他的請求被認真對待。當然,議政王大臣會議知道吳三桂的辭呈只是一種姿態;而參加會議的大多數人——以索額圖的正黃旗為首——都因擔心這位藩將的報復而主張拒絕吳三桂的請求。但另一派,主要是以兵部尚書明珠為首的年輕滿洲旗人,則主張皇上應接受吳三桂的辭呈。明珠說,清朝畢竟已將吳三桂的長子吳應熊(娶順治帝堂妹恪純公主,授子爵)扣在北京作人質。而且,在戶部尚書米思翰的主持下,清政府已設法將各省府庫積銀運至京城,如果需要的話,足供10年戰爭之用。康熙帝面對這兩種意見猶豫了一陣,最後在其祖母的勸說下,於1673年9月16日終於批準了明珠的建議,決定接受吳三桂的辭呈,並於九天後派兩名特使前往雲南處理權力交接事宜。

吳三桂及其最親密的謀士(包括其侄兒和女婿)得知皇上的決定後大怒。吳三桂的封國將在一夜之間被剝奪,其子孫盼望已久的繼承權也將被剝奪。但另一方面,如果他們起兵抗旨,成功的可能性看來不小。不僅滿洲軍隊被過於分散地派駐全國各地,而且如果吳三桂公開宣布反叛的話,相鄰各省的許多重要的漢族將領和官吏作為吳三桂昔日的部將也會起而響應。因此,1673年12月28日,吳三桂殺死了巡撫朱國治,逮捕了康熙帝的兩位特使,下令恢復明朝舊制,並打起了周朝旗號,自命為周朝大元帥。他號召所有舊部率眾相助,並向另外兩藩求援,隨後於1674年1月7日向貴州進發,當地的巡撫望風而降。2月17日,他的軍隊到達湖南邊境。他致書該省所有官員(其中許多人是經吳三桂舉薦而被任命的),並到處張貼告示。“周”軍繼續挺進,沿途城市一個個不戰而降。至4月底,吳三桂便幾乎全部控制了這一盛產稻米的省份,並準備在即將到來的收獲季節向當地征稅。不是因為他希望保住被扣在北京的兒子的性命,就是因為他考慮到在繼續北上之前建立一個強大的根據地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總之,吳三桂到湖南後便停止不前了,從而使清軍有時間在湖北集結兵力,建立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