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勵精圖治 第七節(第3/6頁)

蔡卞想了想,說道:“這個辦法果然有用。但是下官還是認為,再怎麽裁減,移民與修路浚河的費用,都是目前朝廷的財政無法支持的。其付出的巨大顯而易見,但是將來得到的東西,卻極不確定——單靠移民們能給朝廷增加的稅收,豈碼要一百年才能補償回來。”

石越笑道:“元度,賬不是這麽算的。如果移民成功,其利甚大。首先,大宋糧食產量必然顯著增加,百姓生活水平能得到好轉。史上最富庶的時期,都是糧價最低的時期,開元十三年,東都鬥米十五錢,青、齊五錢,粟三錢,以致於玄宗要擔心谷賤傷農,特意收購糧食,以求提高價格。這樣的盛況,已經有三百五十多年不曾見了。根據杜佑的估計,天寶年間的實際戶數最少有一千三四百萬。如此全國的人口大約為六七千萬,與本朝相當。其耕地面積約在800萬頃至850萬頃之間,略高於西漢時的最高墾田面積。而本朝,治平年間,墾田數僅四百四十萬余頃,比本朝天禧年間尚有則猶不及……”

蔡卞笑道:“參政,這只是收賦稅的田地。本朝墾田數,有人認為,可能達到三千余萬頃,或者有所誇張,但遠過唐朝則是肯定的。否則王介甫相公就不會那麽著急想要括隱田了,若能使天下隱田皆收賦稅,則朝廷一朝可富。”

“非也,非也。有隱田,必有隱戶。依朝廷之統計,則唐朝全國戶數最多是天寶年間,不過891萬余,口5291萬余,又要少於本朝了。況且,天下隱戶、隱田,根本不可能計算清楚,歷朝歷代,無不如此。為政者計算得失,不可怕百姓占便宜,而須懼百姓吃虧。故我以為,這隱戶、隱田,竟可不計。本朝糧價不能達到天寶年間的水平,必有原因。究其因,還是產量不足——而本朝畝產量明顯超過唐朝,特別是江南地區。因此我認為,本朝要麽是人多,要麽是地少。人多則平均每人所占地少,所以究其原因,還是地少。”

蔡卞想了半晌,方點了點頭。

石越繼續說道:“因此開發南方,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只要采用更進步的農耕技術,南方畝產高於北方,是很正常的。北方普通畝產一石,南方就可以達到兩石、三石,甚至四石。我甚至認為,有朝一日,湖廣熟,天下足。”

蘇轍與蔡卞、唐棣對望一眼,心中半信半疑。又聽石越繼續說道:“第二個好處,就是可以緩解北方、四川兼並日熾帶來的矛盾。在工業與商業不能吸納大量勞力的時候,移民是唯一的解決辦法。朝廷與其等到災害來臨之時,將人召入廂軍,白白浪費糧食供養,還不如來支持移民,比較徹底的解決這個問題。依我看,解決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軍隊日異膨脹的問題,減少不必要的廂軍供給,多出了給國家交稅的主戶,一進一出之間,利弊自現。”

蘇轍等人顯然都沒有想到這個層面的問題,須知當時廂軍之數,有四五十萬之多,是朝廷一個巨大的財政負擔,如果能夠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將節省下來的軍費,去供給移民生產開發之用,這一進一出之間,的確會是個巨大的誘惑,而且,蘇轍等人在一瞬間,也同時想到,將來裁軍,許多的廂軍安置計劃,也可以放進移民計劃中統一解決——將裁汰的廂軍以軍屯的名義,進駐羈縻州,那卻是一舉數得的事情。如果這樣算起來,雖然整個移民計劃的總開支高達三千萬貫到六千萬貫,但是果真成功的話,好處卻是非常明顯的。

石越見眾人神色,知道心中已然動了,他知道這個計劃,最起碼要說服身為工部尚書的蘇轍,當下趁熱打鐵,又道:“第三個好處,便是將部分廂軍按編制開進羈縻州,進行軍屯。但是廂軍主要種植甘蔗等作物,生產蔗糖;同時可以燒制陶器,釀酒,甚至制藥——朝廷可以將這些東西通過海外貿易,賣給夷人,如果組織得好的話,軍屯不僅不會成為朝廷的財政負擔,反而會成為一個巨大的財源。它也可以對民間起一個示範的作用——蔗糖、美酒、中藥,不僅僅可以滿足國內的需要,也能通過海外貿易帶來高額的利潤。”

蘇轍、蔡卞、唐棣終於被打動了,他們三人都知道蔗糖在海外貿易中的驚人利潤,而酒與中藥——他們此時還不知道石越口中的中藥,根本不是他們以為的藥材那麽簡單,但是饒是如此,他們也相信的確可以帶來巨大的收益。只要有一個機制保證廂軍能心甘情願的進駐湖廣四路的偏遠之地,並且削減廂軍進行軍屯時稍稍謹慎一點,那麽石越所勾畫的東西,絕對是可能實現的!

接下來的事情就簡單得多了,石越與陳良繼續介紹了移民計劃的好處與可能出現的弊端,又大致講了一下如何步步推行的問題,然後從移民計劃的基礎上,再重新說起南方水陸交通網的構建與步驟,終於贏得了蘇轍等人的首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