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勵精圖治 第八節(第3/6頁)

“說了些什麽?”

“究竟聖上和他們說了什麽,別人也不知道。現在皇上龍顏大怒,宮中自然沒有人敢亂傳話。張景憲與蹇周輔,都是有風骨的人,什麽話進了他們的耳裏,那便和進了棺材沒甚區別,也不會傳揚出來……只是我頗疑心,此事或許是真的……”馮京也無意隱瞞文彥博。

“為何做如是想?蘇轍、石越,皆是穩重之人。”文彥博奇道。

“因十幾日前,我曾聽說蘇轍、蔡卞、唐棣等人頻繁來往石府,雖說幾人素來交好,但是現在各部正是事煩之際,卻也頗顯不同尋常。其後石越又拜訪過韓維。爾後皇上一日之內,先是召司馬君實、石子明、蘇子由密談,其後又相繼召見韓、呂二相。爾後又聞通進司曾遞交蘇、石之奏折……若依這些事情來揣測,總覺可疑。”馮京身為吏部尚書,自然是知道很多內幕。

文彥博思忖了一會,皺眉問道:“既是奏折言事,如何這般遮遮掩掩?你是尚書省吏部尚書兼參知政事,竟不得與聞?”

馮京笑道:“若《諫聞報》所登奏折是真,則亦不難理解。如此龐大之計劃,以石子明之性格,必然先得到皇上的同意、司馬君實的支持,方願示人。一旦皇上與司馬君實認可,自然就會交朝廷討論;既是秘而不宣,想必是皇上與司馬君實沒有答應。”

文彥博又瞄了一眼手中的《諫聞報》,冷笑道:“司馬君實除非瘋癲,否則焉能同意這種計劃?數億貫——朝廷哪來這麽多錢?何況移民又豈是小事?一次移民五萬丁,折算人口,就是二十萬人,那還不搞得雞飛狗跳?朝廷莫非錢了沒處花?石子明一向謹慎,不料倒成了王介甫第二。”

馮京苦笑著搖了搖頭,道:“文相公此言太過,石子明此事雖然失算,好在為人不固執。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且若依我之淺見,則其中亦並非一無是處。譬如移民,未嘗不是好事,北方盜賊不斷,朝廷豈不知原因?然無可奈何爾。移民便是良方。只是性急不得,還須慢慢來,若五年之期,改成十五年,先遣人分赴南北,將要移民的地方與要移民的人都規劃清楚了,第一年竟只移民一萬戶,且這些人必是北方無業之民,或為乞丐,或為招安之盜賊。如此緩緩圖之,朝廷付出有限,而長遠來看,確有大利。且湖廣之利,未必全在於移民,應於北方征募老農,前往湖廣為農師,勸農教農,如此持之以恒,二十年後,必收全功。”

文彥博卻毫不客氣的反問道:“當世說得輕巧,為政者十五年緩緩而圖二十年後之利,又豈是容易之事?石越年輕,急於求成,既是孟浪,然亦是本朝風氣使然。依我說,朝廷能安靜勸農,少收兩稅,便是上策。”

“誠然。但皇上春秋正盛,此事未必不能。石子明亦並非不知緩緩圖謀之理,他道路修建之法,便是長達七十年,卻不知為何,移民之事,便要急於求成,非要五年之內見功。”馮京又想了想,終是不能明白,只得無奈的搖搖頭。

文彥博冷笑道:“七十年之規劃,真是癡人。誰能管得住二十年之後事?竟說到七十年?全篇奏折,愚不可及者,便是道路修建,朝廷有此數億貫,早已北伐燕雲。此時遼國內亂,本是大好機會,朝廷不敢動手,還不是缺錢缺物嗎?本來石子明建議皇上整編禁軍,訓練將校士卒,老夫亦覺得他知世務,遠勝王介甫。若此事為真,未免讓人失望。”

馮京知道文彥博對石越素來觀感一般,雖然皇帝給兩家訂下親事,但是文彥博三朝元老,說話之間,自然也未必會給誰留面子。當下不再討論這個話題,只說道:“此事竟不知何人泄密?想來惹怒龍顏者,或是此事。”

“管他誰人泄密,到頭來還是報紙泄密。”文彥博對於報紙,始終沒什麽好印象。

但既便是文彥博如此不屑一顧的計劃,也並非沒有支持者。從第二日起,《汴京新聞》迅速的動作起來,針對尚未確認為真的《蘇石奏折》,刊登了一系列的評論,但是相對來說,《汴京新聞》的立場是中立偏於寬容,其中不僅有白水潭博物系學生表示支持與理解的論點,也表達了士林的擔憂與懷疑。隨著九月十三日,開封府正式以泄密為罪名審問唐坰等一幹編輯,從側面證明了《蘇石奏折》之真實性,關於此事的討論,立時轉為眾所關注的焦點。支持者與反對者紛紛在《汴京新聞》與《西京評論》上發表自己的觀點,提出各種各樣的建議與指責。

與此同時,商人與百姓們謹慎的評估著移民與修路的可能性,廂軍與其家屬則擔憂著是否會遭到裁汰的命運……朝中的大臣更是紛紛上書,未雨綢繆的勸戒皇帝不要推行這樣風險過大的計劃。而最讓人擔心的,則是北方百姓也湖廣四路漢蕃居民聽到傳言後有可能產生的驚慌與不安——所有人都知道,這些地方的百姓在不久之後聽到的“新聞”,必然大大走樣。無論如何,石越此時已經明白,短期內,自己這個計劃已經徹底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