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湖廣初熟 第一節(第2/6頁)

智緣又是好氣,又是好笑,不料自己聰明一世,卻被一個毛頭小子所誑,眼見他笑嘻嘻的絕無惡意,竟是發作不得,又終不能從車上跳出去,大掃石越的面子。只好苦笑搖頭,道:“豈有如此膽大妄為的書僮。”

侍劍吐吐舌頭,笑道:“我老早便聽參政說,大師與王相公交好,於世俗禮法,盡不在意,是超凡脫俗之人。料來必不怪罪我不知上下的。”

智緣笑道:“貧僧不來怪你,自有佛祖怪你。騙人是要下割舌地獄的。”

“阿彌陀佛,大師你這不是騙我嗎?前些日子,小人還去了汴京的十字僧廟,他們就嚇我就人一生下來就有罪呢。小人就尋思,我何況有什麽罪孽可言?我家參政是個大好官,大忠臣,常和我們說要善待百姓,身居高位要有同情憐憫之心,小人年紀雖小,可從來沒做過一件壞事,如何便說我有罪呢?我小小的騙一下大師,佛祖慈悲,再也不會讓小人下地獄。”侍劍口舌伶俐,素性倚小賣小。

智緣聽到此言,心中一動,雙眉微垂,溫聲道:“善哉!石參政能持此心,是朝廷百姓之福。”

侍劍當下攬綹而行,一面和智緣說些京師裏的笑話,時不時問些佛經要義,西北風俗,乃至醫術藥材,他是石越的書僮,石府藏書不論,白水潭學院另有圖書館,甚至皇家藏書,他總能借閱,交遊見識,又盡是大儒俊彥,論起見識之博,較一般的書生,都要好上許多。此時即是要投其所好,便故意引智緣說些得意之事,竟是讓智緣喜愛非常。

大約同時,大內武庫。

隨行皇帝趙頊檢閱武庫的,有尚書右仆射呂惠卿、樞密使文彥博、副使王韶、兵部尚書吳充、衛尉寺卿章惇、軍器監蘇頌,宦官李憲、張若水、李向安,還有特旨隨行的太府寺卿石越與吏部侍郎韓維、兵部侍郎郭逵、以及兵科給事中郭申錫等人。狄詠全副戎裝,率領著禦龍直左班的五百名侍衛,警惕的盯著每一個人。

沒有人想到趙頊會突然要率領大臣們巡視武庫,也難怪眾人如臨大敵一般。

“朕自束發,即知為人君者,要使自己的臣民安居樂業,馬放南山,鑄兵為犁,方為太平盛世。然而我大宋自建國起,實無一日之太平。靈武未復,燕雲淪陷,旦夕有變,虜騎數日之間,便達汴京城外。國家社稷,實有累卵之危。朕前日讀報,聞泰西之地,有古巴比倫國者,曾有所謂‘空中花園’者,我大宋之太平,便如此物,實是空中樓閣。兵法有雲,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今日之勢,則是敵虜為不可勝,以待我之可勝。故歷代先帝,盡皆勤修武備,養兵百萬者,非不知其勞民傷財,不得不然耳。故朕一即位,即講求富國強兵之術,其意無他,欲致太平爾。卿等觀武庫甲兵,謂之‘兇器’,朕卻以為,實在太平之器。”

“陛下。”司馬光待皇帝說完,即應聲說道:“臣以為欲為不可勝,在德不在險。”

“非也。天時地利人和,德者人和,險者地利,二者不偏廢。”呂惠卿淡然說道。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曰,在德不在險。若天子勤修德政,孰敢輕犯?”

“非也,形勝之地,兵家所必爭。若謂在德不在險,此宋襄公所以敗國亡身也。司馬參政精於史實,豈不知耶?歷代王者,無不據有形勝之地。以本朝而論,仁宗不可謂不明,而元昊擾邊,關中震撼,百姓勞苦轉運,死者萬計,及至今日養兵百姓,勞累百姓者,皆非我大宋無德所致,而是我大宋無險所致。故陛下所言,實為至理。然而一勞永逸之策,還在收復故地。北控燕雲,西占涼夏,進據西域,此萬世太平之基。縱邊疆小警,亦不至動搖我中原根本之地。”

司馬光冷笑道:“呂相公不知道歷代亡國,多非由外族,而是由德政不修,導致百姓叛亂麽?”

“是麽?然此事石參政另有高論,司馬參政不妨聽石參政一言。”呂惠卿望了石越一眼,不動聲色的說道。

石越知道二人爭論,並非僅僅因為過往不和。宋朝百姓評論呂惠卿與司馬光的關系時常笑言:“一個福建子,一個陜西人,如何廝合得來?”二人的確是生性不能相投。但是此時爭論,其根源卻依然是為了部分兵器民營化。司馬光雖然不反對解除持兵禁令,但是對於兵器民營化,卻認為是走得太遠了。反對的態度異常堅決。但是不知為何,呂惠卿對於部分兵器生產民營化,卻一直表示了堅定的支持態度。如果按司馬光的觀點,則國家敗亡的主要威脅來自國內,固然一方面是敦促皇帝修德政,另一方面卻也不可避免的要防範百姓;而呂惠卿的觀點,則是直指主要威脅來自異族,那自然要進一步的武裝百姓,方為上策。石越本來樂於見到呂惠卿出頭爭辯,不料幾句話下來,呂惠卿卻將球踢到了他的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