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湖廣初熟 第四節(第2/7頁)

行走在異國都城的街道上,盡管身負重要的使命,唐康與秦觀都忍不住有幾分好奇。開京氣候偏冷,這一點讓四川人唐康和高郵人秦觀都很不適應,哪怕身上穿著用狐皮制成的大衣,冰冷的空氣也會時時鉆進身子裏內,讓人不由自主的打個寒戰。不過對於第一次出使外國的唐康與秦觀來說,高麗無疑是理想的去處,因為開京的大街小巷,凡是用到文字的地方,毫無疑問都是漢字。而普通百姓雖然還有言語不通之處,但是稍有身份的人,卻都能說漢語官話——一個不會說漢語的官員,在高麗是不可思議的。而且隨著兩國貿易的經常化與平民化,開京與南京“揚州”兩處會說漢話的普通百姓,也與日俱增。

唐康與秦觀一面向城門前行,一面打量兩邊的店鋪:開京雖然遠沒有汴京的繁華,甚至還比不上杭州與揚州的富裕,但也是一個人口超過十萬的大城市,各種各樣的店鋪,應有盡有。書店裏整整齊齊地陳列著翻刻的宋朝圖書,從儒家九經至石學七書,甚至於蘇軾最新的文集、西湖學院翻譯的“塞夷經書”以及早已過時的報紙。唐康隨意拿起一本,卻發現價格不菲,約是大宋的三到四倍,不由大吃一驚,這才知道書籍在高麗,窮人是無法問津的。須知既便是在大宋,書價雖然有石越百般設法降低,比如對書店免稅,對定價過高的印書坊征高稅,對定價低的印書坊減稅,又設法改進印刷技術,使印刷字體變小等等,但是對於大部分貧寒人家來說,買書依然是件奢侈的事情。唐康就曾見到一些鄉下的讀書人,走上幾十裏甚至上百裏路,到白水潭圖書館以及新成立的汴京官立圖書館抄書回去讀,這些人的生活極其苦寒,吃不起汴京的飯菜,就自帶燒餅,一個燒餅要吃上一天甚至兩天;筆墨也都是自制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大宋國子監正在推動一項政策:五年之內,要在每座人口超過十萬的城市建立一座藏書不低於兩萬卷的官立圖書館。同時亦鼓勵各書院建圖書館,向所有讀書人開放。一向節儉的趙頊與司馬光,在這件事情上,倒是說不出來的大方。大宋已是如此,開京雖然是高麗的王京,書價如此高昂,唐康自然可以想見普通人與文化的無緣。正在暗暗感嘆之間,便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讀書人被書店夥計趕出來店中,抱頭而走。

秦觀出身貧寒,早歲向學,書大抵都是借來的,自是深知讀書人的艱苦,不免同情的嘆道:“歷來寒士未達之時,皆難免受小人欺辱。”

唐康卻是心中一動,問道:“少遊,若是以大宋的名義,在開京建一圖書館,供貧寒之士讀書上進之用,你說這些讀書人會不會對大宋因此平添好感?”

“那是自然。此輩素讀中華詩書,心中已有仰慕之意;高麗與大宋一樣行科舉,寒士求一進身之階,無不由此。其未達之時,最朝思暮想的,還是可以讀自己想讀的書。建一圖書館,焉不能讓其心存好感甚至感激?亦顯我中華是禮義上邦,不與小國同。”

“嗯。”唐康微微頷首,笑道:“讓高麗建房出人,我大宋只管贈書,贈書兩萬卷,所費不足萬貫,而可收一國貧士之心,這筆買賣,自是做得。”

秦觀亦點頭稱是,不過心中始終有利義之辯,悶了一會,終於按捺不住,自嘲道:“不過這卻是市恩。”

唐康厚顏無恥的笑道:“正要市恩。我大宋的銅錢,終不能白白花在高麗。凡有付出,必欲思有所得。此必然之理也。”說罷,又打量兩邊,略帶奇怪的問道:“我曾聽聞開京是高麗人參之產地,怎的卻未曾見得有人參店?”

秦觀一聽,這才發現果真如此。兩邊街上,從書店到布店、陶器店等等,什麽都有,其中充斥著大量的宋朝產品,卻唯獨沒有人參店。他細細想了一回,愕然笑道:“人參當在藥店賣。”

唐康亦不禁失笑,道:“竟忘了此事。”連忙尋了一家藥店問去,不料藥店雖有人參,卻也是最次的貨物,唐康與秦觀細加詢問,這才知道為了滿足對宋朝商品的需求,高麗國產的人參,十之八九,都被運出禮成江,至海港賣給宋朝商人了。不僅如此,其國所產的紫水晶、軟玉、水銀、麝香、松子、石決明、防風、茯苓、魚幹、鼠毛筆等物,也被大量販賣至宋朝。饒是高麗國物產豐富,在貿易上亦受到了極大的壓力,結果是交易量到達一定程度之後,始終無法上升。因此之故,無論是蔡京之前與薛奕私下裏商量,還是請示石越所得,都一致同意貿易的未來在南洋。狄咨都督歸義城,便受石越親筆信,要鼓勵交趾國種植水稻、棉花、甘蔗三種作物,卻要嚴厲打擊其發展棉紡業與制糖業、陶瓷業,保證其富余農產品用於與宋朝交易。但是這些細節,卻非唐康與秦觀所能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