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湖廣初熟 第七節(第6/6頁)

這份劄子在原則上並沒有受到激烈的反對。討論的重點自然是可行性,至少戶部尚書司馬光的態度相當明確,他絕對不願意為這“沒有必要”的海船水軍擴軍花一分錢。譬如司馬光認為,杭州的第一軍和登州的第三軍,完全可以合並,以五百戰艦的規模,絕對可以牢牢控制東海而不受任何挑戰;而淩牙門第四軍與廣州第二軍總數高達一千艘的水軍規模,實在過於浪費。司馬光從交趾海戰中得到經驗,認為有一百艘戰艦,足以控制南海。縱然要與注輦國爭雄,總數在六百艘的規模,便已經綽綽有余。所以司馬光堅持相信,一千八百艘戰船,最起碼可以削減到一千一百艘甚至是八百艘。

而文彥博則認為,第六條和第七條,表面客氣,但實質卻過於咄咄逼人。讓海外諸島為大宋創造財富,固執如文彥博也不會反對。但是他認為如果到處挑起紛爭,並不是天朝的榮耀,而是天朝的恥辱。天朝處事,應當有天朝之風範,不當如同蠻族一般,以力服人。而且如果介入太多,會出現兵力不足的狀況。而且文彥博非常懷疑,強迫水手受訓的計劃,能不能得到真正的貫徹,他極度懷疑會因此重蹈保甲法的覆轍。只不過因為這損害的是商人的利益而非農民的利益,所以文彥博心裏還隱隱隱約約認為:既便是失敗,也不會影響國本。

不過比較有利的是,兵科給事中已經表露出贊許的態度,似乎不會出現被封駁的情況。因此,趙頊的態度,便成為了關鍵。薛奕才敢壯著膽子,向皇帝提出如此請求。

趙頊聽完,不置可否的一笑,用手指著文彥博,笑道:“朕便同意,若樞使不同意,也是枉然。國家大事,不可草率。朕這個皇帝,不是什麽事都可以做主的。”

薛奕忙說道:“那是因為陛下是英明之君主,善於納諫。這是大宋之福。”

“卿既然知道此理,便甚佳。依然賭七寶劍便是。”

“七寶劍非人臣之物,臣不敢賭。臣鬥膽,要請陛下恩許臣前往樞密會議與政事堂向執政說明主張。”薛奕畢竟年輕,耐不住中央政府決策的那份謹慎或者說拖沓。

趙頊顧視文彥博,哈哈大笑,道:“卿欲作說客?那朕便許卿。若左朋勝了此局,便讓樞密院與政事堂會議,聽卿陳敘。”

薛奕聞言大喜,拜道:“謝主隆恩。”

趙頊笑道:“不忙著謝恩。卿以為左朋必勝麽?只恐未必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