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湖廣初熟 第七節(第5/6頁)

郭逵因為是講武學堂的山長,眼見眾學員如此兇猛,亦不覺得意,不由笑著低聲向範純仁誇耀道:“堯夫之前可曾見過這樣的擊鞠比賽?此虎狼之師也。”

範純仁正襟危坐,眼皮都不曾擡一下,淡淡回道:“王者之國,當有仁義之師。”

郭逵被範純仁搶白,不由當場嗆住,做聲不得。石越聽到二人對話,卻是心中一動,想起一件事來,但此時卻不便多說。只是注意欣賞場中比賽——此時李世衡率領右朋已經扳回一分,左朋虛架上的旗幟又被拔掉……左朋之中,田烈武與石越有賓主之誼;而吳安國因為其表兄康大同的關系,也有數面之緣,石越自然是比較傾向於支持左朋。但是以他的身份,卻不便表露出過多的傾向性,因此只是隨波逐流的鼓鼓掌,叫叫好,實在沒什麽樂趣可言。反倒是薛奕因為與田烈武、吳安國相熟,叫起好來比較肆無忌憚。

趙頊見薛奕如此偏愛左朋,因笑道:“薛卿家以為這場比賽,誰會獲勝?”

“臣相信是左朋。”薛奕直率的回道。

趙頊故意笑道:“朕卻以為會是右朋。卿可敢與朕賭上一局?”

薛奕哪裏料到皇帝會找他打賭,他不知朝中規矩,因躊躇道:“這個微臣實是不敢。”

“朕有一柄七寶劍,便以為此為賭注。卿若贏了,七寶劍歸卿。卿若輸了,須輸點什麽物件與朕?”

薛奕見皇帝興致高昂,便不敢再推遲。當下欠身道:“陛下,臣若贏了,不敢要七寶劍。只請陛下準了臣的《海船水軍七事劄子》。臣若輸了,三年之內,臣保證將淩牙門附近大小島嶼,全部納入陛下的疆域之內,讓淩牙門成為陛下在海外的聚寶盆!”

薛奕所上《海船水軍七事劄子》,說的是薛奕向大宋朝廷提出的七條建議:其一,重編海船水軍編制,將“自成一軍”的海軍水軍編制獨立於普通軍隊之外,海船水軍之規模將定為四大船隊——杭州第一軍、廣州第二軍並轄駐歸義城海船水軍、登州第三軍、淩牙門第四軍,四支水軍用十年時間建成,共轄福船級戰艦一千八百艘。在第一階段前五年內,第四軍暫隸第一軍,第一軍擴編成五百艘,第二軍擴編成三百艘,第三軍則先建成八十艘之規模。第二階段後五年內,第一軍保持五百艘之規模,第二軍為五百艘,其中包括駐歸義城一百艘,第三軍為三百艘,第四軍為五百艘;其二,降低海船水軍維持軍費,藏兵於民,以民養兵。在杭州、廣州建海船水軍學堂,培訓海船水軍武官;平時船隊由水軍武官為主要力量,只保留極少數規模之水手,以打擊海盜,保護商路安全為主要任務。所有出海貿易之商船水手,每十年必須在海船水軍學堂接受一次為期半年到一年的軍事訓練。訓練期間只提供為期半年的免費食宿,半年不能通過考試者,食宿自理。兩年之後,任何大宋出海船只上無海船水軍學堂畢業證明之水手不得超過六成;四年之後,任何大宋出海船只不得雇用無海船水軍學堂畢業證明之水手,違者課以最低每人一萬貫之重罰。同時,向所有華夷出海船只每年征收每船十貫之軍事培訓稅;其三,鼓勵民間武裝船隊建設,強行命令所有民間武裝船隊必須向朝廷雇用一定數量之水軍武官。統一規定大宋海船水軍與商船之不同旗幟,頒布諸國,懸大宋旗幟之船只,即為大宋之財產,有敢劫掠者,必報復之;其四,杭州、泉州、廣州夷商居住之蕃坊,可依舊保留,其中大宋居住十年以上,無犯法作奸,願意歸附為大宋子民者,可以視同漢商,其子孫可以參加科舉做官,其商船許懸大宋商船旗幟;其五,征募無賴子弟、貧寒農夫,以及乞丐、犯法者,移民淩牙門;其六,鼓勵大宋商人向淩牙門東南諸島之夷人購買土地,在當地興辦各種行業。大宋海船水軍將保證其合理利益不受損害。同時,自淩牙門以東、以南,所有無人居住之島嶼與土地,皆為大宋皇帝陛下之私人財產。大宋子民可以向皇帝陛下支付一定之費用購買。其價格可按汴京田價之二百分之一計算。大宋軍民亦不得侵害所有願意向大宋稱臣之蠻夷領地;其七,凡海外諸夷,願意向大宋稱臣納貢者,其酋長繼承人,由其部自行決定,但其人必須在中土或者交趾接受過官學儒家教育,且必須報呈大宋朝廷認可,由大宋頒布任命。接受王化者,大宋待以藩邦之禮。拒絕王化者,只須不攻擊大宋軍民,不危害大宋海外領地之安全,不與大宋之藩屬發生沖突,大宋亦以寬大之心,許其自在於蠻荒之地。惟其領土範圍,亦不受大宋之認可。

薛奕所呈之七事之內容,是他與石越討論後提出來的,範圍並不限於海船水軍之建設。而涉及到大宋朝廷對環南海地區的態度。這份著名的《海船水軍七事劄子》,整個態度明顯是積極進取的,甚至可以說飽含攻擊性。一千八百艘福船級海船水軍的規模,其背後的實質意義是,一旦大宋總動員,就可以出動總數至少在三十六萬人規模的龐大海軍,這種規模龐大的構想,有史冊記載以來,都無人敢想。但是薛奕的眼目與大宋國內的大臣們明顯不同,在石越的建議下,他提出了藏兵於民的構想。讓日益蓬勃發展的海外貿易商人,來替大宋朝廷供養這規模龐大的軍隊。而對待遍布於環南海諸島之部落,薛奕亦采取了兩手策略,一方面對那些規模較大的部落進行拉攏,給予藩邦之禮,只求讓大宋商人前往投資與通商即可;而對待小部落,願意接受“王化”的,自然也予以承認,以拉攏為自己的盟友,打擊那些不願意接受“王化”的小部落——南海地區有無數的欠發達部落,在當時根本不知道“大宋”為何物,自然不會願意來接受“王化”。與此同時,薛奕毫不客氣的將所有無人荒島贈予了趙頊。石越對於各種殖民史都不算陌生,但是他本人既無願望也無可能去推行種族滅絕政策——如果他敢喪心病狂的那樣做,必須會在國內變成過街老鼠,這種政治風險既便是呂惠卿、蔡京一流的人物,也會顧忌三分。因此石越對環南海地區的態度是:一、盡可能的化夷為漢;二、盡可能的把土著居民變成大宋商人的佃農。石越的這種思想,與薛奕不謀而合,表現在《七事劄子》中,便是第六條與第七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