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哲夫成城 第八節(第2/6頁)

石越含笑點頭,道:“天下諸事,但凡新興,都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卻不可輕易了。否則畫虎不成反類犬,好心卻辦了壞事,也是有的。”

“斷然不會!”陳良斬釘截鐵的說道,“學生豈能不知道輕重,此事如若推行成功,不知多少百姓,可以減輕役法之害。便憑這一點,學生一定會慎之又慎,力求周密。”

“那就好。”石越滿意的點了點頭。他決不懷疑陳良的能力,但這所謂的“驛政”,本是石越苦心設想出來的改革宋代役法的第一招,自然不容有失。

這一點,陳良也是知道的。

石越私下裏研究宋代役法,發現宋代許多百姓,替官府服役,一項主要的工作,就是押送物品或者遞送文書。這些物品文書,或者是發往他縣,或者是發往州府,又或者是發往京師,每每有一次這樣的任務,就要專門派人去押送,如果路中丟失,百姓就要負賠償之責。而且有時路途遙遠,百姓盤纏不足,官府又不先發銀錢,或者發放時被小吏貪汙而不足,百姓只能自籌,這一切,給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所以,在宋代役法之害中,這一項是頗為顯著的;而且,對人力資源的浪費極大。因為每往一個地方,都要專門派人前往。而一般來說,除非軍務與緊急重要公文,這是毫無必要的。

石越知道役法之弊,宋代無數人有識之士都認識到了,但就是解決不了。王安石的免役法又淪為斂財之術。他既知不能正面解決,就決定設法迂回解決,先想出來一個辦法,來更有效率的解決物品、文書的傳遞問題。一旦這個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官府需要服役的人員就可以大幅減少,從而實際上減輕了百姓服役之苦。

而石越絞盡腦汁想出來的辦法,就是陳良所說的“驛政”。宋代驛站郵傳制度,已經十分發達,官道通暢,官道之上,有驛站與馬鋪,為沿途行者提供補給。石越就決定利用這些原本成熟的系統,在各個城市來設立郵局,定期發出馬車或者是牛車,前往附近的城市,再從那個城市轉車,到另外的城市,最後集中到八個較大的城市。這八個較大的城市,再將物品運往京兆府或者河中府。之所以要有河中府,是因為河中府離汴京較近,有些是直接送往京師的物品,直接去河中府,可以節省時間與費用。

采用這樣的辦法,雖然沒有專人押送那麽快捷,但是多花費的時間有限,節省下來的人力和物力,就非常可觀了。除了軍事上的通信以及極其重要的公文與非常大宗的運輸不能使用這個系統之外,大部分的傳輸任務,都可以用這個系統來解決。

郵局的人員,石越認為可以從廂軍中抽調,再雇用若幹文書,就可以解決。而且郵局不僅可以運送官府的物品與文書,也可以運送民間的物品與書信,還可以載人,並且收取一定的費用。雖然當時物流來往還是有限,但是那筆收入用以支持郵局人員的薪水並且維持運營,已是綽綽有余了。

石越自然知道郵政網絡一旦建成,必然還會有更大的發展,而且必將鋪展至全國,而且也會促進地方之間的交流。但是在宋朝開始這樣的工作,卻還有一定的風險。所以石越在構思時,十分謹慎,他知道但凡辦一件事情,目的越單純,越容易完成。所以他始終抱持這樣的心態:他在陜西創建郵路網絡的目的,就是解決役法中的一些問題,如果有其他的收獲,那都是“意外的”副產品。對於參預策劃這件事的幕僚與官員,石越也是如此強調,緘口不提郵政網絡建成後能產生的巨大作用。

但是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系統,別說參預策劃的陳良等人,連旁觀的李丁文,也能隱隱感覺出來,它的意義非比尋常。

陳良等人對石越預期用兩年時間來在陜西完成這樣一個網絡,甚至還頗有不同意見——他們認為有一年的時間,已經完全足夠在陜西完成這項工程。同時,他們對石越也充滿著期待,因為石越說,這只是解決役法問題的第一步而已!

只要一想起當初石越向劉庠與範純粹等陜西路官員提出此策時諸人驚嘆震服的神情,陳良就會覺得,這樣一個如此利國利民的絕妙構想,自己若不能將它完美的做好,反而砸在自己手上,他簡直就會成為上愧對國家朝廷,下無顏對百姓萬民的千古罪人。

因此陳良與陜西路安撫使司、轉運使司的一大批官吏們,盡可能的詳細統計了陜西各州縣軍監每年押送物品、遞送文書都要花費的人力與財力,又調查了各州縣軍監之間的官路與沿途驛館馬鋪等設施,再根據路途遠近、人口多少、居民財富以及估算的物流大小,來設計了八個較大的中轉城市,務求使每一個城市的物品,能通過最短的路途,到達京兆府與河中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