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國之不寧 第八節(第5/7頁)

嵬名榮一面在心裏在咒罵梁乙埋,一面苦笑著看著手中的“先鋒”部隊。梁乙埋毫不客氣地將一萬老弱殘兵撥給了嵬名榮。憑這支部隊來和“小隱君”交手?嵬名榮可真是不抱任何指望。但是自己請纓的事情,不做是不行的。

西夏軍渡河剛剛渡到一半,已經是人仰馬翻,亂成一團,嵬名榮正暗暗叫苦,便聽到三聲炮響,綏德城城門大開,宋軍數千騎兵從城中湧了出來,為首一人高舉著大鵬展翅軍旗,向著已渡河的部隊沖殺過來。

“嗚嗚——”嵬名榮立即下令吹號,但是渡河的部隊卻根本沒有理會統帥的指揮,而是各自上馬,搭弓射箭,各自為戰的抵抗起來。

西夏軍的弓箭雖然嫻熟,但是老弱殘兵們的臂力卻稍嫌不夠,弓箭飛向宋軍的騎兵,卻不能穿透厚實的鎧甲,無力的跌落地下。更多的則是太早開弓,以至於弓箭在離宋軍尚遠的地方就無力的跌了下來。慌忙再次搭弓的西夏戰士,立即發現他們的錯誤足以致命——宋軍騎兵沒有給他們再次從容發射的機會,擡手、射擊,數以千計的弩箭如同蝗蟲一般飛向西夏人,箭雨過後,站在前排的西夏人都帶著鮮血從馬上跌了下去。

幾乎是在一瞬間,宋軍的騎兵便已臨近。如同一把鋒利的尖刀劃開一匹布帛,高舉的馬刀毫不留情地將毫無陣形的西夏人分成了兩半,在高高舉起的大鵬展翅旗的指引下,兩千余宋軍騎兵帶著轟隆的響聲,在西夏人的陣形中肆無忌憚地穿插著,每一次揮刀都會伴隨著鮮血的濺放。

嵬名榮閉上了眼睛,不敢再看河對岸的慘劇。

前鋒受挫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夏主秉常的耳中。

暴怒的秉常再也按捺不住,十六萬西夏軍隊,如同巨大的潮水一般,沖向如同海中孤礁的綏德城。

這次的前鋒統領,換成了李清。

不過老天也沒有特別垂青於李清。雖然嵬名榮在渡無定河時並沒有任何意外,但是不代表李清率軍渡河時,也同樣如此。

負責泅水渡河搭浮橋的一個百人隊在遊到河中間時,不知道碰到了什麽東西,只聽到“轟”地數聲巨響,幾十個西夏士兵便死於非命。有幾個人的身體被炸成數聲,殘肢斷體竟被拋到了岸上。幸存的士兵瘋了似的往回遊,再也不肯下水。

西夏沒有人知道“水雷”是什麽東西。

清清的無定河,在西夏人眼中,立刻變得神秘莫測起來。

幸好宋軍的水雷不足以將整條河流都布滿,在大刀的逼迫下,西夏人又付出了幾百人的性命和差不多一天的時間,才終於找到了安全的河段。

依河築城的綏德城是不可能被沒有強大水軍的西夏人包圍的,但是十幾萬大軍屯於城下,一眼望不到邊的旌旗與刀槍,卻也足以讓身經百戰的戰士都心生怯意。

如果此時站在綏德城城墻上的,不是振武軍第三軍的將士的話,連種古也不知道究竟會發生什麽。

西夏人的每一次“萬歲”的呼吼,都可以將綏德城仙的房屋震下幾塊瓦片來。站在城墻上,看著漫山遍野的西夏人,種古咂了咂嘴,罵了句:“奶奶的!”

綏德城之戰,在大宋熙寧十年十月二十一日,開始了。

西夏國主秉常與國相梁乙埋親率十六萬大軍兵臨綏德城下的同時,梁乙逋率領六萬大軍,再出沒煙峽,向平夏城也發起了進攻。

宋軍事先沒有料到的是,雖然西夏軍的主攻方向的確不是平夏城,但是梁乙逋在平夏城的進攻,卻絕非是佯攻!

這是真正的進攻。

梁乙逋在這場戰爭中,使用了包括雲車、投石機在內的武器,讓宋軍大吃一驚。雖然數量少,但是宋軍根本無法想象西夏人是如何掌握了這些技術,特別是投石機。事後很久人們才知道這些技術是從遼國傳出去的。

這些攻城器械的使用,給平夏城的防守增加了極大的壓力。好在種誼的振武軍有戰鬥經驗,而且又有神衛營的協助,雖然處於劣勢,但是平夏城卻並沒有易手的跡象。戰爭的雙方只不過是不斷的在平夏城的內外,增加著戰死者的人數。

最平靜的,是環慶一路。

靜塞軍司的都統仁多澣與降蕃慕澤之間,發生了意見沖突。

身為仁多族的族長,仁多澣一向支持國主秉常,對梁乙埋甚至是梁太後,都心懷不滿。靜塞軍司扼守靈州道的門戶,與宋朝環州緊緊相鄰,以仁多族的利益而言,仁多澣一向認為與宋朝的和平更加有利。因此,私下裏,仁多族也是大量參預了對宋朝的走私。而仁多澣本人,與宋朝邊境的守將、知州們,都有著良好的私人關系。

所以,仁多澣不願意讓自己的族人充當炮灰,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身為西夏的貴族,他心裏十分清楚對宋朝的戰爭,不過是梁氏家族轉移內部矛盾的手段罷了。梁乙埋更不過是想利用戰爭來加強對軍隊的控制。仁多澣絕對沒有為自己的政敵充當炮灰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