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密院、兵部、三衙主要機構設置

樞密院知樞密院事,一人,正二品,位在左右仆射後(其資深望重者則稱樞密使。樞密使與知樞密院事同時只能有一人),掌樞密院事,軍國大事,得列席政事堂會議;同知院事,若幹,從二品(其資深者稱樞密副使,其資淺者稱簽書院事、同簽書院事),掌副樞密院事。

屬官:

都承旨,一人,正五品上,掌承宣旨命,通領院務。用士人,文武參用;(保留原名,各房主官則不再稱承旨官,改稱知事)副都承旨,一至二人,從五品上;各司、各房知事,一人,正六品上,掌各房事務;各司、各房同知事,若幹(隨各房事務要繁而定),從六品上;檢詳官,二人,正七品上,為慎政官員;計議官,四人,正八品上,為慎政官員;編修官,若幹,正八品下,宋制本不入銜,茲現,編修官之職掌,為專門編修如《武經總要》等軍事書籍,以及頒布之軍政令,條例等等…………(余不詳敘)屬司:僅列樞院所屬之較重要司、房,於宋制多有增減。

沿海制置使司,掌沿海防務,海軍軍政;北面房,掌臨遼國諸路之防務、軍政;河西房,掌臨西夏諸路之防務、軍政;在京房,掌京師諸路之防務、軍政,兼理四川;廣西房,掌沿交趾、大理諸路之防務、軍政;東南房,掌其余東南諸路之防務、軍政;編修所,編修官所居……審官司,掌武職人事,兵籍與士兵,至六品武官,權歸兵部武選司,樞密院備案而已;六品以上至三品以下之武職任命、遷補,則由樞密院建議,政事堂最後決定;三品以上之武官任命,由皇帝決定。凡六品以上武職之考績,磨堪,請假等等,皆歸樞密院審官司;職方館,掌地圖測繪,軍機档案等,同時亦為對外情報機構;檢閱司,掌督察三衙訓練,發布演習命令等;侍衛司,掌侍衛事務;知雜房,掌諸雜事……獨立屬司樞密會議

凡軍國戰和攻守之策,由皇帝、政事堂(樞使列席)最終決策。決策之前,樞密會議提供戰和攻守之建議,交皇帝、政事堂參考;決策之後,樞密會議決定作戰之方案建議,供皇帝決策。

樞密會議之成員,由樞密使、副,三品以上功勛武官,元老重臣,三衙都指揮使等組成。

武經閣,廢樞密學士等稱呼,建武經閣。有大學士、學士、侍讀學士、直學士、待制、侍講、侍讀、修撰等職名。為儲材之所,凡三品以上武官,無實任且未退役者,從三品拜武經閣待制;正三品拜直學士;從二品拜侍讀學士;正二品拜學士;從一品拜大學士。凡侍講、侍讀、修撰,為三品以下武官之加銜。待制以上,入閣則拜,出閣實任即去職。

兵部(以文官為主)

尚書,一人,正三品;

侍郎,一人,從三品。

屬官:

郎中各司各一人,正五品下;

員外郎各司各一人,從六品下;

主事若幹,隨司而設,從七品下……屬司:武選司,掌六品及以下武官品級,補選和升調轉遷等等人事,及武舉事宜;兵籍司,掌士兵征募、遷補、退役、撫恤等人事;(含民兵、廂軍、蕃軍、土軍諸兵籍事)職方司,掌國內地圖之測繪,烽侯,督察城隍要寨之修築等事,同時為對內之情報機構。各軍、營皆有掌地圖測繪之軍官,隨軍測繪地圖,上報職方司以及樞院職方館;驛傳司,掌傳驛之事;庫部司,掌軍資料賬。凡各軍所需軍資,報三衙審核批準,由庫部司復核發出。軍器監則為純粹之研發生產機構;講武學堂山,長例由兵部侍郎兼,設在京師。培訓軍使以上,指揮使以下軍官。(廢武學)三衙(殿前都指揮使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軍隊建制組成由下至上為:伍、什、大什、都、指揮、營、軍。最高常設建制單位為軍。

步軍標準建制一都105人,五都為一指揮共550人(含直屬機構),五指揮為一營共3000人左右(含直屬機構)。

騎軍標準建制一都105人,三都為一指揮共330人(含直屬機構),五指揮為一營1800人左右(含直屬機構)。

水軍建制比照步軍而定。

炮兵、床子弩、拋石機等器械部隊標準編制,一指揮共200人。

按王安石置將法,一將人數為三千,即相當於步軍一營的人數。每營為獨立之布防單位。軍雖然保留建制,但是承平時期,除邊境地區諸軍及水軍之諸軍有實際之意義外,內腹地區只做為行政機構而存在。每軍下轄五營,有純步兵軍、純騎兵軍、馬步混編軍諸種。器械部隊平時直隸殿前司,戰時或演習時配備各軍。

熙寧八年,全國本有禁軍568688人,分成1552個班/直/指揮。但是因為小說中王安石並未於熙寧七年進行裁汰,因此禁軍人數仍比照治平年間之數,為66.3萬人。其中馬軍人數,不低於12.6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