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聞戰鼓意氣生 第一節(第3/5頁)

章惇與唐康的臉色刷地白了。

章惇又接連問了張英幾個問題,張英卻是回答得不得要領,只是神色惶恐,反反復復說著“周通判死了”。章惇惱怒地盯著張英,半晌,才無可奈何地微微嘆了口氣,喚道:“章禮。”

章禮聞聲而出,應道:“在。”

“帶張大人下去休息。找幾個人好生照料著,叫他快些緩過神來。”

“是。”章禮答應著,卻聽章惇又喝道:“慢著。”他忙停下腳步,卻聽章惇厲聲道:“傳令:著人守好驛館出入通口,凡館中之人,無我手令,許進不許出。違令者——”章惇咬了咬牙,沉聲道:“格殺毋論!”

“遵令。”章禮大聲應道,扶著那張大人退了出去。

章惇寒著臉望著章禮走出廳門,半晌,方轉過臉,望著唐康,道:“康時,你怎麽看?”說罷,不待唐康回答,便格格冷笑道:“雄武二軍叛亂!嘿嘿!嘿嘿!”

眾人的心都仿若跌進冰窟一般。若果真是雄武二軍一軍作亂,這就是宋朝十三年最大規模的兵變,而且也是宋朝開國以來最大規模的兵變——以往只是數千人的叛亂,這次卻是整整一個步兵軍,萬余人的叛亂。而且,還發生在陜西內腹地帶!休說這支叛軍流竄起來會是多大的禍害,零口鎮距渭南不過咫尺之遙,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若張英說的不假,果真是雄武二軍一軍作亂,那便是熙寧四年慶州兵變以來最大的事件。”唐康沉吟道,把目光投向鄧老三,問道:“鄧驛丞,你可知道雄武二軍何時到的渭南麽?”

鄧老三背上早已冷汗直冒,右眼皮跳得更加厲害了。這樁事情,竟比他驛館中人得罪了這章、唐兩人不知嚴重上多少倍。他自己是靈州城上幾乎把命丟掉的人,鬼門關上走過一回,生死就看得淡了幾分。但是,他一家老小十余口人卻都在零口鎮……亂兵是什麽樣的,他是最知道的。軍隊紀律一壞,比強盜還要殘暴。見唐康問話,他連忙回道:“回大人話,三天前小的聽渭南那邊來的人說,雄武二軍路過渭南,在城外休整。”

三天!唐康看著章惇,道:“若是這樣,從張英的情形看,雄武二軍作亂,最多是一兩天的事情。他們究竟為何作亂,是軍官唆使還是士卒嘩變,究竟有多少人參與叛亂,有無預謀,渭南到底怎麽樣了……這些我們都不清楚。但眼下當務之急,是防止亂卒流竄!陜西腹地,若被這一夥亂卒殘破,後果便不堪設想。”他沉吟一下,慨然道:“章兄,你我既逢其事,便不能獨善其身,此非所以報皇上朝廷之恩遇者。”

章惇頷首道:“康時所言甚是。”他握緊腰間的佩劍,霍然起身,盯著鄧老三與李板子,厲聲道:“你二人是宣武二軍的老兵?”

“是。”鄧老三與李板子一個激靈,不覺大聲應道。李板子挺了挺腰板,又道:“小的和鄧都頭,都是靈州城頭下來的。”

“很好。”章惇又問道:“這驛館中還有多少老兵?”

“回大人話,還有一個振武一軍的。”

“都是好兵。”章惇點點頭,又問道:“聽你們口音,是本地人。你們有沒有家人?”

“回大人,小的一家有十余口,李板子一家也有七八口,便都住在這零口鎮。”

章惇“嗯”了一聲,掃視二人一眼,道:“覆巢之下無完卵,渭州兵變,你二人知道了,本官不管他為什麽,這兵變果真鬧將起來,零口鎮數百戶人家,只怕都要沒有活路。某沒什麽話,只問你們願不願意為朝廷再出一次力,也是為保全你們家人出一次力?”

鄧老三與李板子對望一眼,二人一齊道:“願聽大人調遣。”

“那好!”章惇點點頭,沉下臉來,喝道:“鄧老三!”

“在。”

“某給你十名親兵,你把住驛館,只作沒事發生。來往軍民客商,不論往東往西,都不得過問。你看好這驛館中人的嘴巴,誰敢亂說一句話,軍法處置。”

“是。”

章惇又把目光移向李板子,喝道:“李板子!”“章義!”

“在。”隊伍中,一名親兵跨出一步,單膝跪倒,與李板子一齊應道。

“你二人帶兩名親兵,去渭南打探消息。”

“是。”

章惇看了他們一眼,揮了揮手,眾人忙領令退下。方走到門口,卻聽章惇在他們身後森然道:“莫墜了宣武軍的威名!”

“是。”鄧老三與李板子心中莫名地一種激動,大聲應道,頭也不回,跨出廳門。

待望著鄧老三等人出去,章惇這才轉向唐康,道:“康時,這事不好辦。”他望著唐康,苦笑道:“雄武二軍是抽調去益州路鎮壓蠻夷叛亂的河北精兵,足有一萬多人,算得上是兵強馬壯。要鎮壓這兵變,不動用禁軍是不行的。但是,你我都沒有權限調兵。若是往返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