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 第五節(第4/7頁)

鄧方進嚇了一跳,正待訴苦,卻聽唐康又說道:“糧食你不用擔心,我會請陸漕節給你運過來。”他頓時一顆心落到肚子裏,笑道:“唐大人放心,只要有糧食,下官保證,館陶不會有百姓餓死。只是下官有一事不明……”

唐康看了他一眼,詫道:“鄧大人有何事不明?”

鄧方進笑道:“下官只是不明白,為何朝廷不用本朝舊法?這時節,如河間府那般,募集勇壯百姓為廂軍、巡檢,一可補兵力不足,二則亦是販濟災民之法,三則可防百姓異變……”

“民不教而使之戰,是棄之也。”唐康回道:“河間府是權變之法。大名府有重兵駐紮,非兵不多,乃兵不精,要那許多廂軍巡檢做甚?但日後大軍進、糧草轉運,只要能從這些逃難百姓中征募民夫,必然盡量從中征募。”

“原來如此。”鄧方進點點頭,卻忍不住說道:“不過下官始終以為,南撤八州百姓,糧食始終是個大難題。兩百萬百姓,誰也不知這仗會打多久,哪怕只呆一年,那需要多少糧食養活?往少裏算,也要四百萬石吧?這不算轉運的消耗。朝廷倉稟再豐實,也要吃光了。”

“此事鄧大人盡管放心。”唐康頗嫌他多嘴,但他此時已不似昔日,雖然骨子裏仍舊的心高氣傲,可一則年紀漸長,二則身份漸高,他是以日後要進兩府宰天下而自許的,此次來河北,抱的是建功立勛的心思,學的是宰相風範,因此,仍強忍不耐,耐心回道:“紹聖以來,朝廷實是攢下不少家底。便是京師的存糧,養活這些百姓一年兩載,亦是綽綽有余。況且兩府計議過,既便朝廷頒了敕榜,這八州百姓也就最多有一半會挑離家鄉,比起契丹真的攻入這八州後百姓再行逃難,是要稍微多一點,但也多不了太多。所不同的,只是以往這些百姓得自尋活路,要不然便得餓死。而今日朝廷決心養活這些百姓。”

但他這段話,卻讓陳元鳳與遊師雄皆感到意外。遊師雄終於忍不住開口問道:“唐大人是說,朝廷做好了八州百姓不會盡數撤離之準備?”

“那是自然,朝廷敕榜只是說百姓若願撤離聽其自願,並令有司沿途提供食物。但必定有許多百姓是不肯輕棄祖業家產的,但凡有產有業的,舉家南撤者多不過十之一二,舉家留守者能占到三四成,最多者則是一家一戶中,有人南撤、有人留守。此是天下之人情,朝廷豈能慮不及此?此外,八州之中,趙州、冀州、刑州三州百姓要盡快南撤,而恩、德、博、棣、濱這五州百姓,則不必急於南撤,只令百姓做好南撤準備,朝廷已分別遣使前往此五州,宣諭百姓,決定南撤之時機。如濱州、棣州,雖然無兵備,但地處黃河東流以南,實不必草木皆兵。”

對於遊師雄,唐康更有結交籠絡之心,回答起來,更是不厭其煩。

“這敕榜只是向天下百姓展示朝廷保護他們之決心。兩府估算一百萬逃難百姓,實已包括了沿邊諸州。以我之見,實際人數會更少。”唐康說到這裏,頓了頓,又說道:“但此事與大名府無關,恩、德諸州百姓,本也不會往大名府南撤,而趙、冀、刑三州百姓若要南撤,大名府必是他們的首選。沿邊諸州百姓逃難,大名府亦是他們的首選。百姓經此避難,大軍在此集結,因此,真正的考驗會在大名府。我等若將這差事辦妥當了,便能青史留名,國史館列傳,那是想跑也跑不了。若是辦砸了,便是國之罪人,也能入國史,只不過,國史上只怕要給我等新增一個《庸臣傳》……”

“我等要做好半年之內,至少六七十萬百姓通過大名府之準備。朝廷已經派出十幾個使者,任南撤百姓安置使,在五丈河到梁山泊以北州縣,準備好帳篷、房舍,安置這些百姓。朝廷已經開始向這些安置點運送糧食。大名府之責任,是引導這些百姓順利通過,不要有人在大名府挨餓,也不要有人在大名府滯留。朝廷將來要征發民夫,讓他們去那些安置點去征發。諸侯國要招募百姓,讓他們去那些安置點招募!”唐康的語氣漸漸變得嚴厲,“在館陶看見諸侯國的使節,國史為我等開《庸臣傳》之日亦不遠了!”

鄧方進本來還在習慣性的笑著,漸漸的,笑容僵在了臉上。他自然聽得出來唐康的這些話,是在敲打他的。

果然,便聽唐康又說道:“鄧大人,你這館陶的責任不輕啊。這差使辦得好了,你便是救了無數百姓的性命,這份陰德,自然能澤及後人。便是你鄧大人,這麽許多百姓都得銜環結草的感謝你,這功績放在這裏,朝廷誰都能看得見。可若是辦得不好,關系的全都是一條條人命,如今非比平時,危急存亡之時,朝廷於河北官員,用的可都是軍法……你我相識一場,到時莫要怪我不曾提醒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