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 第四節(第3/5頁)

這一點在殿前司諸軍中,表現得十分明顯。只有西軍因為長期的戰爭經驗,一直以來,軍隊都是處在配合作戰的實踐中,步軍為主力,其余一切兵種皆是輔助兵種的心理早已深入人心,而他們的步軍與騎兵、神衛營配合作戰的經驗也十分豐富,所以在這方面表現要好很多。一個明顯的例子是,自紹聖以來,因為戰馬供應的增加,原來的純步軍振武軍,便一直有神銳軍化的趨勢,他們先是培養騎馬步兵,然後進一步的增加能夠騎馬作戰的士兵數量。據仁多保忠所知,西軍的神銳軍與振武軍,每個營中都有一個指揮變成了馬軍,雖然神臂弓部隊因為受制於制造材料的稀缺性,造價高昂而無法擴充,但是射程超過二百四十步的采用棘輪的鋼臂弩作為替代品被更加廣泛的采用。

西軍中甚至有將領在推行這樣的改革——他們進一步犧牲士兵的防護力,甚至連持盾的長槍兵也只穿簡陋的皮甲,以使他們的軍隊變得更加靈活,同時也能節省軍費開支——紹聖年間,一副打造精良鎧甲,造價就在八十貫以上,普通的鎧甲一般在四十貫左右,僅以四十貫來算,一個營的步卒就可以節省兩萬貫以上,這筆錢用來培養一個指揮左右的騎兵,綽綽有余。當然,這只是錦上添花。他們只是在實踐自己的理念:兵種配合至上,步騎協同作戰至上,提升步軍機動力至上。

自熙寧以來,宋朝文武官員,都一致的推崇唐朝的衛國公李靖,李衛公的兵法被奉為最可效仿的經典,而這些將領也全都聲稱對是李靖兵法的繼承。他們堅信步兵才是戰爭的主宰,但他們也同樣認定,惟有步騎協同作戰,才能真正克制遼國的騎兵。他們還進一步聲稱,不僅僅是克制騎兵,李靖縱橫天下,靠的便是步騎協同作戰。

在這些將領中,出身馬軍的種樸尤其令人矚目,如今已經成為河東軍的神銳四軍,便是最先改革的一支軍隊。

而這些人,也正是對神射軍最不以為然的一批將領。盡管神射軍也並非全是裝備神臂弓的弩手,按照宋軍步兵的傳統,也有持盾長槍兵、刀手——事實上沒有這些他們根本無法布陣。但種樸等人仍然激烈的批評神射軍,他們諷刺神射軍只不過是讓騎兵不能靠近而已,談不上真正的克制,而將這麽多神臂弓集結起來使用,純粹是一種對神臂弓的浪費。

長期駐守雁門的種樸對遼國十分了解,他在一份奏折中預言,遼國漢人與渤海人的勢力日漸強大,契丹人也多數定居,雖然馬匹的供應可能會一直充足,但是遼國遲早會重視步軍。他認為遼國若然不想迅速地走向衰敗,即使蕭佑丹的整頓宮衛騎軍之法也只不過是治標之策,難以持久,遼國君臣遲早會意識到,他們不能將境內數量最多的兩大種族永遠當成輔助兵種來看待。遼國最終必須也只能依靠漢軍與渤海軍,若然他們做不到這一點,遼國在軍事上的衰敗就是必然之事。種樸認為如今遼國的朝廷中,多有遠見卓識之輩。他相信遼國最終會完成契丹——包括奚族、漢、渤海幾大主要種族之整合,而宋軍遲早會遇到一只真正的由步騎配合作戰的遼軍。而一旦遇到這樣的遼軍,神射軍將不堪一擊。

便在這一瞬間,仁多保忠突然想起了種樸的那篇奏折。

作為一個西夏降臣,他很早就注意到種樸的遠見。但他也一直認為,那就算發生,至少也是幾十年後的事情,從遼軍這次南侵的過程來看,到目前為止,所有的情報顯示,遼軍也一直將漢軍與渤海軍作為仆從軍來使用。還從未有任何情報提及過遼軍的步兵方陣——雖然大家都知道,漢軍與渤海軍中,肯定有人操練過方陣。

但直到這一刻之前,所有的人都認為,那是很遙遠的事。

仁多保忠克制住心中的擔憂,注視著這支遼軍的步兵,這其實很難說是一個方陣,它的側翼與後方都缺少保護,但在這個戰場上,面對著神射軍,這不是一個弱點,至少是仁多保忠不能利用的弱點。

這表明遼軍的統帥是個聰明人,他充分的利用戰場的地形,降低了方陣的難度——它所需要的協調性大大的降低了。但這讓仁多保忠也意識到,他面對的,也許還不是種樸所形容的那種遼軍。

這也許只是遼軍統帥靈機一動想出來的一個主意。意識到這一點,讓仁多保忠略略輕松了一些。

但就在仁多保忠還在觀察、思考對策的時候,遼軍的步兵已經推進到他們可以射箭的距離,盾牌後面的弓箭手收起了手中的小盾,開始張弓射箭,以壓制前排的宋軍弩手,讓他們不能肆無忌憚的射殺他們身後的騎兵;而後排的宋軍也開始回擊,采用仰角射擊的方式,試圖壓制住遼軍的弓箭手,宋軍的神臂弓手有著極高的效率,他們三人一組,躲在盾牌與寨墻之後,輪流射箭、裝箭,保證不間斷的殺傷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