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 第五節(第2/6頁)

這一場大勝,雖是唐康、李浩謀劃已久的結果,但是最後能取得關鍵性的勝利,卻還是因為突然殺出來的那支生力軍。那是何畏之率領的三千馬軍——何畏之原本早就奉命前來冀州,但在半路之上,又接到石越的手令,原來北京都總管府孫路此前也曾奉樞府之令,一面自流民中招募勇壯,同時自河北大名府防線以南諸州征調豪健巡檢,以此組建廂軍。孫路倒的確是個能吏,到七月份時,他便已在大名府創建了一支馬步軍共萬余人馬的廂軍,並得皇帝賜號“鎮北軍”。因皇帝賜號詔書中,有希望見到“鎮北軍”參加實戰建功立業之語,孫路又自知他坐守大名府,難以立功,便一心想要“鎮北軍”有所建樹,以討得皇帝歡心,因此他便借著這幾句詔令,在宣台之中,竭力遊說石越讓鎮北軍先往冀州,協助作戰。石越禁不住他每日水磨硬泡,加之他與小皇帝關系本就有些緊張,又擔心朝中有人借此挑撥,最後終於讓步,與王厚商量之後,幹脆決定將這鎮北軍調撥何畏之指揮。何畏之也自覺光杆將軍上任,他又無唐康、仁多保忠那樣的背景,便是到了冀州、永靜,也擔心為諸將所輕,便決定在半路等待鎮北軍的三千騎兵趕到之後,方才一同前來冀州。他耽擱這數日,錯過了許多事情,卻也正好趕上唐康、李浩與蕭阿魯帶在冀州黃河邊上的這場大戰。這支號稱由河北豪傑組成的鎮北軍,第一次參加戰鬥,便建下如此大功。

但是,自戰爭開始以來,宋軍對遼軍取得的這次空前的大勝,卻被籠罩在隨後傳來的一系列噩耗的陰影當中。

當天晚上,當唐康、李浩率軍回到信都城,正打算給何畏之接風洗塵之時,他們接到了東光告急、北望鎮大敗的消息。兩個噩耗已讓三人寢不能安,而在子時之前,又傳來兩個壞消息:仁多保忠大敗、阜城被圍。

盡管殲滅了蕭阿魯帶部,但這一切,讓這場大勝變得沒有意義了。

次日,也就是七月二十日,當仁多保忠父子率領八百余殘兵敗將來到信都城下時,所有的這些消息,都被徹底的證實了。

然而,這一切並不曾就此結束。

耶律信趁勝用兵,兵圍阜城,僅僅用了一天,在二十日的中午,便攻破阜城,郭元度見大勢已去,不肯投降,自刎殉國。遼軍再無後顧之憂,立即兵分兩路,蕭嵐率大軍西下,欲攻打冀州,接應蕭阿魯帶;而耶律信親率大軍,掉頭去圍攻東光。

所幸他們在二十日解決了蕭阿魯帶這個麻煩,否則,冀州將不再歸宋朝所有。而蕭嵐在得知蕭阿魯帶全軍覆沒的消息之後,也退回了武邑,但仁多保忠留在觀津鎮的輜重,卻全落到了高革手中,高革奪了觀津鎮後,便帶著俘獲輜重,投奔了蕭嵐。

到七月二十日晚上為止,宋朝在永靜軍還剩下的軍事力量,便只有東光城原有的那約兩千教閱廂軍和三百多名水軍,以及郭元度在他全軍覆沒之前,下令增援東光的四千余神射軍——郭元度算是下了老本,他深知東光絕不可失,手下總共不過十五個指揮的兵力,他竟然調動了七個指揮的兵力,交由他的副將率領,前去增援東光。但也正因如此,當耶律信大舉進攻北望鎮之時,他再也沒有足夠的兵力去支援,雖然即便他有足夠的兵力,也未必真能擋得住耶律信。而如今,東光城這區區六千余人,便是唐康等人的全部希望所在了。倘若他們守不住東光,大批糧草物資落入遼軍之手,就算他們再打敗一個蕭阿魯帶,亦於事無補。

正當他們一面遣使向大名府告急,一面商議要設法分兵援救東光之時,七月二十一日,傳來更加讓人震驚的消息——韓寶在束鹿大破慕容謙!

慕容謙乃是熙寧、紹聖以來大宋朝極有名望的將領,他的失利,給人們帶來的心理上的震動,更遠勝於拱聖軍之敗。

而且所有的人都知道,慕容謙部的潰敗,意味著韓寶已無後顧之憂。雖然他們還不清楚慕容謙部實際損失有多少,但是這已經不重要,一支經歷過潰敗的軍隊,要想重整戰鬥力,就算慕容謙會變戲法,至少八月份之內,他們都不用再指望這支宋軍。

接下來的,必然是韓寶大舉南下。

在這種局勢之下,苦河已不足守,此時他們惟一能做的,便是堅守信都。

但東光該怎麽辦?

東光守將也罷,神射軍副都指揮使也罷,都是籍籍無名之輩,在耶律信的猛攻之下,這區區六千多人馬,能堅持到大名府的援軍到來麽?

唐康站在他行轅內的那副大沙盤旁,想著這些令人頭痛的問題,一時之間,竟有一種束手無策之感。

“都承。”一個親兵小心翼翼的走到他跟前,輕聲稟道:“何灌將軍已經奉令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