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 第四節(第2/2頁)

何去非與高世亮四處勞軍,而石越與宣台另外兩個謨臣——折可適與範翔的舉動,更看不出馬上要開戰的跡象。九月十六日,石越先是在冀州大宴,包括當日前來冀州參見石越的宋軍將領王厚等人在內,所有文武官員,一律參加,為韓拖古烈餞行。宴會之上,除了石越外,人人賦詩,雖然許多人的詩中多含譏諷之意,但折可適與王厚的送別詩卻是中正平和,一派祥和之氣。十七日,石越又遣折可適與範翔親自護送韓拖古烈與韓敵獵至武邑上船,臨別依依,幾乎令人疑心宋遼之間,已經停戰。

但局勢的變化,的確出人意料。

九月十八日清晨,在神衛第十營、第二十營近兩百門火炮的掩護下,武邑的龍衛軍在種師中的統率下,突然強行渡河,攻打武強。

戰火重新點燃。

不過,遼軍似乎早有準備。此時駐守武強的遼軍不過三四千人,在神衛第十營渡河之後,幾十門火炮剛剛架好發炮,遼軍便在武強城內四處放火,隨即棄城北走。種師中下午便已奪回武強城,卻直到深夜才算勉強撲滅城中的大火。

同一天,姚麟亦率雲翼軍自信都北上,收復了被遼軍放棄的深州城。

盡管深州與武強城都已經殘破不堪,但為了謹慎起見,姚麟與種師中都沒有進一步的行動,而是選擇了在兩處紮寨過夜。

九月十八日的戰局發展,已經令當天已經抵達武邑督戰的石越與王厚略感意外。遼軍沒有趁宋軍立足未穩之時發動攻勢,這讓二人的心中,都隱隱生出一種不祥的感覺。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更是真正的出乎預想。

石越最終采納的是何畏之所獻的雙頭蛇戰術,宋軍的反擊以種師中與姚麟為先鋒,分頭並進,互相支援,而王厚則率威遠軍與雄武一軍為中軍,隨後策應。宋軍步步為營,互通聲氣,不給遼軍可乘之機,縱然遼軍有誘敵之意,亦無計可施。

但這個萬全之策,卻象是一拳打在了空氣中。

當十九日姚麟與種師中率軍北進,打算向武強以北的遼軍大營挑戰之時,才發覺在十八日晚上,遼軍已經兵分兩路,從容北撤。並且可以斷定,遼軍是由韓寶率領所部主力,北撤安平;而蕭嵐則率一部分遼軍,北撤饒陽。

宋軍原本張開大嘴,露出獠牙,想要一口咬住遼軍的蛇尾,沒想到一口下去,卻咬了個空。遼軍仿佛突然之間,完全沒有了與宋軍在深州決戰之意,不僅沒有對宋軍半渡而擊之,反而一擊即走,果斷的退到了滹沱河以北。

這比宋軍諸將事先所設想的更狠更絕。

遼軍的意圖是十分明顯的。

這一切絕不可能是巧合。若非早有預謀,就算早已架好浮橋,一夜之間,遼軍數萬人馬,也斷難從滹沱河南撤得幹幹凈凈。而若說是宋軍的進攻正好趕上了遼軍的撤軍,就未免更加令人難以置信。因此,遼軍幾乎是擺明了在引誘宋軍追擊。

只不過,宋軍本以為深州是雙方默契的決戰戰場,而事實卻是遼軍不再接受這個戰場。

但事已至此,宋軍也不可能再猶豫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