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術

作為馬其頓式軍隊中最主要的打擊力量,夥伴騎兵的一切戰術原則,都以在會戰中發動強有力的沖鋒為基礎。根據阿利安的記錄,每個騎兵連隊的49或50名官兵將排成楔形,從前至後排列成從1至13人寬遞增的隊列。每個騎手間大約保持3英尺(90厘米)的橫向間距,以確保每個士兵動作不受阻礙。各連隊組成的中隊則作為一個整體行動,在每個騎兵中隊之間,則保留了相當於一個中隊正面寬度的空間,這使得夥伴騎兵能夠自由地轉向。這樣的編組模式,經過了漫長的演化才從馬其頓軍隊中產生。

阿斯克列庇歐多圖斯(Asklepiodotos)在他的手稿中提及,希臘城邦傳統的騎兵中隊一般由128人組成,排列成8排縱深的橫隊。波利比烏斯同樣認為8排縱深是最適合作戰的騎兵隊形。而實際應用中,希臘騎兵大多采用4~6排縱深的橫隊,顯然多排橫隊有利於發揚沖擊力,但對於騎兵隊形的轉向等機動動作,則顯得過於笨重。128人的最小戰術單位,對於騎兵作戰而言,在指揮的靈活性上也有所欠缺。可以說,傳統的希臘騎兵,其作戰模式更多受到了步兵作戰的影響,其密集和縱深化的隊列,與重裝步兵的列陣有所相似。在一些實戰戰例中,希臘騎兵往往放棄機動性,列陣後靜待敵軍,甚至在一些記載中被描述成“像重裝步兵密集結地交戰”。

在希臘中部的色薩利,以騎兵見長的這一地區發展出了不同的戰術。其基本隊形是由61人組成的小型化菱形中隊,以中隊指揮官(Ilarches)作為隊形中的矛頭。其他次一級指揮官則處在菱形的其他幾個角上,一名中隊殿衛(Ouragos)處在尾部,2名中隊側衛(Plagiophylakes)處在兩側,以方便在轉換沖擊方向時擔任矛頭。相比希臘式的騎兵橫隊,菱形中隊的機動更迅速和方便,可快速改變整個中隊的朝向。這樣的隊形也更容易集中力量突破戰線一點和擴大缺口,同時稍小的戰術單位更利於高效的兵力分配。

◎ 夥伴騎兵的戰術隊形。

這種戰術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腓力二世。因為受到了色薩利騎兵以及北方的西徐亞騎兵戰術的影響,他選擇楔形隊作為夥伴騎兵的標準戰術隊形。騎兵連隊實際上等同於希臘的騎兵中隊,成為戰場上的基幹騎兵作戰單位。

◎ 夥伴騎兵最常見的搭档部隊。進行掩護和情報偵查的“先驅者”輕騎兵,高機動性的輕步兵,和為騎兵攻堅克難的重步兵,是夥伴騎兵必不可少的配合部隊。

將騎兵的機動性和沖擊力成功提升後,馬其頓式軍隊得以圍繞著夥伴騎兵建立一套戰術體系。在馬其頓軍隊中,夥伴騎兵的側翼沖擊具有決定性作用,軍隊中的其他組成部分,都將為這一目的而服務。整支軍隊的總指揮官,一般也會直接領導優勢翼的進攻。在大多數情況下,夥伴騎兵的進攻都是集中在一翼發動的。只有本方的騎兵實力占據絕對優勢時,指揮官才會同時在兩翼發動主攻。

當主攻方向確定後,整支馬其頓軍隊都會開始行動,精選的輕步兵將會和夥伴騎兵部署在一起。在夥伴騎兵的內側,持盾衛隊將與夥伴騎兵並肩發動突擊。與夥伴騎兵類似,這一單位也是馬其頓王國中央化的軍事部隊。從持盾衛隊開始,整條馬其頓步兵戰線會向側後延伸,這一部署方式確保馬其頓人在優勢翼首先接戰,而在劣勢翼拖延戰鬥的進程。在持盾衛隊的另一側,被稱為步行夥伴(Pezhetairoi)的各馬其頓方陣團組成了中央戰線,而各方陣團的角色又有所不同。其中一些相對輕裝和精銳化的方陣團,又被稱為城鎮夥伴(Asthetairoi)。這些來自上馬其頓高地的兵員,以更嚴格的訓練和更輕的裝備,獲取了相對於普通方陣更好的機動性,因而更能配合持盾衛隊的突擊作戰。

於是,在整條馬其頓軍隊的戰線上,一個配合周密的整體誕生了。從優勢翼(常見是右翼)一端的夥伴騎兵開始,夥伴騎兵、持盾衛隊、城鎮夥伴和步行夥伴各團的部隊,越向戰線的內側布局,就更為趨向於防禦和重裝化,而越靠近外側和指揮官的位置,部隊就更強調沖擊力和靈活性。這樣精密復雜的體系,賦予了馬其頓軍隊的側翼攻勢極強的威力。當夥伴騎兵在側翼遭遇到結陣頑抗的敵軍時,持盾衛隊會承擔攻堅任務,而讓夥伴騎兵避免正面強攻;夥伴騎兵則會在輕步兵的支持下,果斷地投入與敵軍騎兵的正面交戰,再以靈活的迂回機動設法攻擊結陣步兵的側後。如果對手是輕盾兵或是其他更輕型的部隊時,夥伴騎兵則不再回避正面戰鬥,往往會試圖正面沖垮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