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戰爭:英格蘭長弓的輝煌軌跡

威爾士征服與蘇格蘭獨立戰爭

英格蘭長弓源自威爾士。威爾士王國的歷史比英格蘭更加古老;自羅馬帝國時代以降,威爾士人先後抵抗過盎格魯撒克遜人、維京人,以及最後的英格蘭人的入侵。威爾士長弓由維京人長弓延續而來,並於中世紀時期成為威爾士民兵的主要武器之一。由於長弓的廉價,威爾士的牧羊人甚至可以將掌握長弓的射擊技術作為自己的一門副業。威爾士人還是將這種形制簡單的長弓半專業化,形成一種比尋常弓弩更有威力的武裝體系。此時的威爾士長弓還未像後來的英格蘭長弓一般聞名於世,但威力亦不容小覷;據載,在1182年的威爾士門戶,阿伯蓋文尼城(Abergavenny)圍攻戰中,便有威爾士人發射的流矢穿透了4英寸(約10厘米)厚的橡木門板的記錄。

威爾士人與英格蘭人之間的關系復雜而多變,戰爭時有發生。然而在1194年盧埃林成為領主後,這位強有力的領袖很快就開始著手拓展他在北威爾士的勢力。接下來,盧埃林證明了他是一位精明且富有經驗的領導者:1211年,約翰王在內憂外患下於對威爾士的進攻被盧埃林率領威爾士民兵輕易擊退;在約翰王死後,盧埃林在取得後繼者亨利三世的允許後,成功地將威爾士境內的全部王國撤銷,建立威爾士公國並由盧埃林親王本人統治。北威爾士在盧埃林時期,有效地抵擋了英格蘭的進攻,擴大了統治的領土,而且以格威內斯為中心建立了強大的統治機構。

然而,雖然盧埃林采取襲擊和伏擊戰術屢次擊敗約翰王與亨利三世的侵攻軍,在愛德華一世加冕為英王後,他遇到了難以對付的對手。在1276年,愛德華國王開始征召英軍,準備對威爾士發動進攻。這支軍隊只包含少量的騎兵,主要由弓箭手、輕步兵以及民夫組成。愛德華一世摒棄了前代英王選擇的大規模,企圖速戰速決的戰略。他計劃在占領地實施持久戰略。他依靠雇傭方式召集了能夠適應威爾士的森林、多山荒野地形,並能夠持續與威爾士人作戰的軍隊,避免了後勤保障問題。

愛德華首先攻克了盧埃林治下的一些靠近邊境、疏於防備的城鎮。隨後,愛德華切斷了通往盧埃林領地的供給,並於接下來的冬季繼續實行掠奪和追擊戰略。事實證明,他發動的冬季戰役是相當有效的。愛德華國王在被占領的領土上修繕並新建城堡與要塞,以阻止威爾士人對所占領地區發動襲擊或重新奪回所占領地區。這一持久戰略,不僅橫跨了1277年的整個冬季,而且持續到了英格蘭對威爾士的征服過程結束。

◎ 英王愛德華一世肖像。他在去世後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被稱作是“Edwardus Primus Scottorum malleus hic est,pactum serva(愛德華一世,蘇格蘭之錘,堅守忠誠)”。

隨後,英王愛德華得到了意外的好消息——盧埃林在軍陣中被一名沒有認出他就是盧埃林的英格蘭士兵刺傷身亡。盧埃林的意外戰死無疑減少了英格蘭人在征服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推進了英格蘭征服威爾士的進程。愛德華推行的土地開墾與加速了英格蘭制度以及語言在威爾士的逐漸傳播。在接下來的數年中,盡管占領區的威爾士人也有過反抗,但都被迅速而有效地平定了,保持了威爾士政局的穩定。在愛德華的後期征服戰役中,一部分威爾士人成為了英軍主力,這也讓威爾士加快了成為英化的、英王領地的組成部分的步伐。

對威爾士人不斷進行政治滲透是愛德華一世政治征服的重要內容;1284年,愛德華征服威爾士全境,並頒布“威爾士法”。他接受威爾士人的要求,同意由一位在威爾士出生、不會講英語、生下來第一句話說威爾士語的親王來管理威爾士人。此後,他將他即將分娩的王後接到威爾士,生下的王子便成為第一位威爾士親王,即後來的愛德華二世,此稱號也作為王位繼承人稱號沿用至今。自此,英格蘭成功地將威爾士納入統治。同樣的,英格蘭人也讓威爾士的長弓手加入他們的軍隊,也更加強化了在英格蘭推廣普及長弓的舉措。

在平定威爾士後,英王很快將目光移到北方的蘇格蘭上,蘇格蘭成為英軍前線。蘇格蘭與威爾士相似,是一個經濟不發達的山區國家。這讓蘇格蘭人也像威爾士人一樣,注重較為廉價且更適宜山區作戰的重步兵。蘇格蘭軍隊中也有少量的重騎兵和弓手,蘇格蘭重騎兵戰力與英格蘭重騎兵相當,但顯然蘇格蘭弓手遠遜於威爾士和英格蘭的長弓手。

被稱為“蘇格蘭之錘”的愛德華一世在威爾士征服後逐漸發展制定出一套步弓協同的戰法。他了解,長弓如果不能發揚集中火力猛烈輸出的優勢,並不會對戰局產生多大的影響。1297年的斯特靈橋戰役中,威廉華萊士用長矛手截斷橋頭,把正在過河的混雜在步騎兵中的長弓手趕入河灘,聚而殲之。然而在1298年,面對蘇格蘭人同樣的依靠長矛陣組織的防禦,趕到戰場的愛德華一世調動並指揮長弓兵進行齊射;當蘇格蘭排成密集陣型的長矛手遭到重創,隊形中出現缺口時,愛德華命令英軍騎兵從打開的缺口處發起沖擊。騎兵很快就突破且擊敗了對手,接著便向蘇格蘭的步兵發起追擊,給予蘇格蘭人以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