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日本人的滿洲夢(1926年12月~1936年12月) 捉蔣行動(第2/10頁)

滿人興於東北,那裏是他們的老家,其他什麽都別說,只從這個角度看,溥儀再合適不過了。隨後,這位末代皇帝就像貨物一樣被日本人從天津偷偷運了出來。

這個事兒一直被認為是土肥原特務生涯的代表作。

土肥原本人也特別得意。實際上有點誇大其詞了,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日本人讓溥儀動動,難度是有的,但也不是一個太困難的事。但土肥原為了顯示自己謀略過人,把事情搞復雜了,先鼓動天津的親日分子鬧事,然後天津的日本駐軍宣布封鎖日租界,在混亂中,把溥儀偷偷運到東北。

1932年3月,偽滿洲國“高高興興”地成立了。

在關東軍看來,這樣還不行,為“保護滿洲國的安全”,就得跟南京那邊搞一個緩沖地帶,於是又占領山海關,推進至長城一線,隨後用128名騎兵,把那個熱河省主席湯玉麟和他的上萬軍隊趕走,占領了省會承德。

隨後,九一八事變時北大營的部隊——王以哲部一戰即潰。

張作霖一死,東北軍就沒了魂兒,九一八事變後,從沈陽到錦州,從錦州到山海關,一路跑下來,這支軍隊精氣神已全無。

作為主政華北的大員,北平的張學良,還有什麽臉再在那位子上待下去?南京派軍政部長何應欽(日本陸軍士官學校28期,貴州興義人)北上禦敵,當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

1933年元旦,夜裏11時,“長城抗戰[12]”爆發。

抗戰年代,中國這邊的將領,通常是四個地方出來的:歲數大點的,畢業於當初袁世凱辦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或各地的講武堂;年輕的少壯派畢業於黃埔軍校,或是拿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文憑。何應欽是最後一類。

但無論是“長城抗戰”,還是“上海事變”,給人的感覺是:雖然打了,局部光彩,但總體還是很窩囊。但打“長城抗戰”,從人員調動上,南京的動靜還是不小的:參加者除由原馮玉祥西北軍改編的第29軍外,晉綏軍也被調過去了,還派出中央軍北上。面對中國兵的大刀片,日軍還有點不適應:中國軍人也會耍刀?

雖然在喜峰口等處小有斬獲,讓一些鬼子丟了腦袋,但還是沒能擋住日軍的前鋒,很快他們就逼近北平的通州。不過,日本人也不想一直攻下去,最後撈了個《塘沽協定》[13]:長城以南冀東22縣成了“非武裝區”,這時候九一八事變才算收了尾。

現在看,這是個非常要命的協定。但在當時的蔣介石看來,雖然恥辱,但仍在可以忍耐的最低限度以上。蔣忽略了一個致命的問題:簽完《塘沽協定》,日本人不打了,九一八事變告一段落,但華北問題又出來了。也就是說:按下葫蘆起了瓢。

那時候,除關東軍外,還有一支日軍仗著有法律條文撐腰,賴在中國不走,那就是日本中國駐屯軍。與1919年正式成軍的關東軍比,這個駐屯軍資格更老。當年(1900年)鬧八國聯軍,清政府被打趴下,跟人家簽訂了《辛醜條約》[14],除了賠錢外,還得讓人家駐軍,日本人按條約規定,獲得了在北京東交民巷使館區和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12個要塞的駐兵權。羊在狼的面前只能認同狼的規則,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關系莫不如此。

司令部設在天津的日本中國駐屯軍,開始叫日本清國駐屯軍,大清王朝黃了後,中華民國成立,“與時俱進”的日本人又趕緊把部隊的名字改成日本中國駐屯軍,常駐兵力5000人,基本上是一個旅團,規模小於關東軍的一個師團。在國外駐軍,一直被日本人看作是國力強盛的象征,所以這兩支部隊的司令官直接由天皇任命。

《塘沽協定》後,相繼來天津當司令官的,是仨同學:除了梅津美治郎外,其他兩個是多田駿(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5期,宮城縣)、田代皖一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5期,佐賀縣人)。關東軍搞謀略,他們也搞,這個謀略就是華北五省(河北、山西、山東、綏遠、察哈爾)自治。很多人認為:在隨後的華北系列事變中,上面三個人是根源。其實比他們興頭更大、作用更壞的,是他們的參謀長酒井隆(日本陸軍士官學校20期,廣島縣人)。

很多人記住酒井是因為太平洋戰爭中,他率軍襲擊香港,縱兵大肆屠殺和強奸。實際上,當年在華北時,他就很不老實了,無論是借天津兩名親日報人被國民黨軍統刺殺而搞的《何梅協定》[15],還是關於華北自治的“多田聲明”,乃至於卸任前派日軍強占豐台,這一系列華北事變,都是此人一手策劃的。當時的酒井,就好像個全能體操運動員,為了華北自治,支撐、手倒立、懸垂、滾翻、騰越、托馬斯全旋什麽的都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