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日本人的滿洲夢(1926年12月~1936年12月) 捉蔣行動(第3/10頁)

1935年7月的《何梅協定》上,中日雙方實際上沒正式簽字,酒井以他的司令官梅津的名義,向在北平主政的何應欽發了封威脅信,在信中開出了條件,何在回信中沒有提出反對,“協定”就這麽下來了。在日本人的條件中,既有老生常談的道歉、處置當事者和上級官員、禁止民眾排日什麽的,也有兩項狠的:中央軍撤出冀察,並撤銷兩省及平津地區的國民黨黨部,取締帶有民族主義性質的藍衣社。這個協定跟前一個月日軍繪地圖之間諜在察哈爾被扣,使關東軍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借機與察哈爾省代主席秦德純簽訂,後來使第29軍在察哈爾行動受限的《秦土協定》[16],把華北事變慢慢推向高潮。

前面說過,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為了對付日本人,開始在國防上留後手,比如,1932年1月將設在北平的陸軍大學遷到了南京,把原來大學裏的日籍教官全部解職,清一色地換上了德國教官;比如,在軍事委員會內秘密成立了警衛執行部、設計委員會,分別運籌對日本備戰和掌握戰略資源。又搞了個7年整軍計劃,想在德國軍事顧問的調教下,到1938年整編訓練60個師的中央軍。按蔣盤算:即使跟日本人打,最好也要等1938年之後。所以他給北平的何應欽定了個調子:對日本人的讓步,別超過南京的底線。

這個底線就是:華北不得自治。

蔣介石有自己的小九九:中央軍回撤後,第29軍還在那(實際上在局部行動已經受限),盡管地方色彩濃厚,但畢竟還是中國的軍隊。萬一有大事變,中央軍可以馬上支援。至於黨部撤銷,對他來說無關緊要,他更在意在華北活動的秘密組織。日本人要求取締藍衣社,這是個沒法操作的事。這個軍統的前身,本來就是半秘密組織,取消不取消,誰能真知道?

按蔣介石的盤算:無論日本人在華北怎麽鬧,先由他手下的一號人物何應欽在那兒頂著,跟日本人周旋。但他沒想到,日本人為了把南京弄矮,使華北特殊化,不跟何應欽打交道,點名道姓要宋哲元(北洋陸軍武備學堂,山東樂陵人)出來,這是酒井給他的新任司令官多田駿出的主意。

宋哲元這個人很怪。他是馮玉祥舊部,早年也是西北軍“五虎將”之一,多次跟著馮玉祥反蔣。中原大戰後,西北軍散了,被收編過去,一幹軍將推選新首領,熱門人物是兩個非行伍出身的人:張自忠(北洋法政學堂,山東臨清人)、蕭振瀛(吉林法政學校,吉林扶余人)。在這兩個人裏,大家又頂老資歷的蕭振瀛,但蕭卻推宋哲元出任軍長,這個部隊後來改編為第29軍。

宋哲元很早就跟著馮玉祥混,但看上去,此人缺少軍人果敢的作風,給人溫吞的感覺。但如果你覺得他真是非常溫吞,那也錯了。宋哲元還有殘暴的一面:1928年春,南京政府繼續北伐,宋哲元帶兵入陜,去打地方軍閥,攻克鳳翔後,一夜間槍斃了4500多名俘虜。

對造南京反的人,像宋哲元這個中層偏上級別的,蔣介石一向是又拉又打。宋哲元當上第29軍軍長後,後來又當了察哈爾省主席,跟日本簽訂《秦土協定》後被撤。宋的軍隊主要放在察哈爾一帶。1935年6月,西北軍舊將石友三聯合漢奸白堅武等人想在北平鬧事,搞什麽獨立的“華北國”,何應欽急忙命第29軍到北平救火,也就是從1935年下半年開始,宋哲元和第29軍控制了平津跟河北一帶,而宋本人慢慢成為華北的頭號人物。

宋哲元當時的處境頗為微妙。雖然名義上他是南京政府的幹部,但實際上他一直想保持華北的半獨立性,不想叫蔣介石插手。所以,面對日本人的誘惑,他顯得很曖昧,給人拖泥帶水的感覺。正是他這種苟安心理,過一天算一天的想法(俗稱混),搞來搞去,最後為自己塑造了一個模糊的形象。在錯綜復雜的關系中,他像走鋼絲一樣,完成了一次次的轉身。

日本人和蔣介石都想控制住宋哲元。

蔣最擔心的是:日本人直接跟宋哲元打交道,甩開南京政府。何應欽南歸後,他更是有這個擔心。

日本人發現宋哲元的心理後,鼓動他單幹。那時候,宋哲元可謂明星,除了日本中國駐屯軍的頭兒之外,來自日本駐華使館的、關東軍的、東京軍部的大大小小人物,都頻繁地拜訪他,我們不妨扳著手指頭數一下:

多田駿、田代皖一郎、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磯谷廉介……甚至當年在沈陽“喝醉”的建川美次也來了。

土肥原賢二去的次數最多。

土肥原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後,最初學的是怎麽搞情報,以後也一直跑這個口兒。在張作霖死前三個月當上了他的顧問,但還沒等發揮什麽作用,“主人”就被河本炸死了。後來,他又在天津混過一段時間,九一八事變前被調到沈陽特務機關長的位子上。事變爆發時,他正在東京,沒趕上,但一回去,就弄了個沈陽市長當。此時,沈陽一片混亂。他還是有兩下子的,馬上搞了個像維持會一樣的組織,還真奏效,很快穩定了局面,領導很滿意,就把他調到哈爾濱特務機關,叫他策反了令日本人頭疼的馬占山,其實這才是他一生中的好戲,雖然也有人說老馬那是詐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