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日本人的滿洲夢(1926年12月~1936年12月) 捉蔣行動(第4/10頁)

作為關東軍的特務機關長,土肥原在沈陽,但華北這邊的特務機關也歸他管,所以他天天逼著宋哲元表態。還派自己的徒弟,一個叫什麽大迫通貞的,在平津間特產肉餅的香河縣帶著漢奸搞了次暴動,把縣長趕跑,宣布脫離南京政府。他對宋哲元說:看,這就是樣板。

宋哲元也有個底線:妥協可以,但不當漢奸。至於妥協跟漢奸間是怎麽個區別,他沒說。

土肥原累得夠嗆,宋哲元沒上鉤,只好把一個小人物搞上台,這個人就是殷汝耕(時任薊縣密雲區行政公署督察專員,1935年底在通州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

宋哲元雖沒上鉤,但卻半推半就地出任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南京跟日本中國駐屯軍妥協的怪胎)。在這個委員會裏,宋哲元是委員長,委員包括後來的漢奸齊燮元、王克敏、王揖唐這樣的角色。

那個年代,老宋就跟京劇舞台上的武生一樣,在華北閃轉騰挪著,但一個不留神,中了日本人一槍:1936年秋,宋哲元去赴日本中國駐屯軍司令官田代皖一郎的飯局,在天津跟田代“達成”一個叫《中日華北經濟開發協定》的“諒解協議”,雖沒正式簽,但原則上也沒反對。

協定包括:日本人參與修建津石鐵路、塘沽築港、龍煙鐵礦、井陘煤礦,以及在華北種棉花。華北棉花占整個中國棉花產量的65%以上,日本人尤其是商人太想得到了,所以後來的七七事變,又被日本企業界稱為“棉花戰爭”。

南京那邊急了,不承認這個協定,蔣介石大罵宋哲元是豬腦子。

宋哲元似乎是坐在棉花堆上跟日本人簽的“諒解協議”,因為在日本人的糾纏下他實在有點暈。幾個月後,宋哲元又應邀去吃飯。在喝酒的空當兒,田代從口袋裏摸出一張紙,叫宋哲元順便簽一下。

宋哲元問:這是啥?

田代說:上次說的那個協定啊,我們不是達成諒解了麽?

宋哲元一驚。

簽了嗎?還真簽了。

回到北平,宋哲元對部下解釋:這個協議,我是在被迫的情況下簽的,是無效的。簽了也沒關系,我們可以拖著不落實啊。

這次蔣介石徹底火了,他質問宋哲元在南京的代表:不落實?拖著不辦,他宋哲元以為很高明麽?我早就叫你們通知他少和日本人應酬來往,他這樣一個負主要責任的人,為什麽一次次地隨便到敵人的軍營裏去吃飯?!

宋哲元是無言以對的。

是啊,作為主政華北的頭號軍政大員,這兩年宋哲元沒少參加日本人的飯局,至少沒有推托過。也就是說,有請必到。有人說了,不到不行啊。真的麽?不到能怎麽著?說實在的,雖然當時日本咄咄逼人,但要是宋哲元拒絕去吃飯,日本人也不會來綁他。

駐南京的代表把蔣介石的話傳給宋哲元,他蔫了,沒過多久,就跑回山東老家去了。

顯然,宋哲元簽下的那個協議,如果實施了,是很致命的。鐵礦煤礦什麽的不說,只說日本人要修建的天津到石家莊的鐵路,在那個年代,鐵路線就是運兵線!

相同性質的,還有塘沽港!

華北事變一點點進行著,華北陰雲一點一點聚集著,導致南京這邊也不平靜。

1935年11月,在國民黨第五屆代表大會前夕,行政院院長兼外交部長汪精衛被激進青年刺成重傷。會議是在陰沉的氣氛中進行的,但隨著蔣介石的講話,國民政府對日政策卻開始慢慢明朗起來:

置言之,和平未到完全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亦不輕言犧牲。以個人之犧牲事小,國家之犧牲事大。個人之生命有限,民族之生命無窮故也。果能和平有和平之限度,犧牲有犧牲之決心,以抱定最後犧牲之決心,而為和平最大之努力,期達奠定國家、復興民族之目的……

這個寧波人認為,華北的幾個協定後,中國已經沒有再讓步的余地。汪精衛被刺不久,國民政府外交次長唐有壬又被刺身亡。但同時,日本實力遠遠超過中國,該盡量拖延與其全面開戰的那一天到來,利用這段時間,積蓄軍力和國力,而不能意氣求戰。

我們說過,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搞了個國防設計委員會,職能是:“對國防經濟進行調研,以此為基礎工業建設作規劃,為經濟動員作準備。”當時很多一流學者、科學家進入了這個委員會,比如李四光、吳有訓、竺可楨等人。後來,蔣把國民政府兵工署資源司合並到這個委員會,稱資源委員會,從事軍工生產計劃的實施、國防戰略資源的開發、重工業的創建以及向大後方的轉移等工作。

這個委員會為日後的全面抗戰作了大量前期準備。

中國的態度起了變化,東京那邊開始上火,這個人就是廣田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