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烽火連三月(1937年7月~10月) 七七事變(第4/6頁)

所以,在陸軍省軍事課向中國又派出一個“旅行者”(岡本清福)時,石原叫他留意一下北平的日本駐屯軍有什麽不對勁的苗頭,如果有的話,要及時掐滅,並特別叮囑:留意一下中日士兵步哨間的摩擦,一定要拿出解決辦法。

1937年7月,中國大地酷熱難當,華北正在發生的事態已使中國到了“最後的關頭”。

月初時,因水平有限而被石原莞爾戲稱為“上等兵”的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向軍部建議,即使出於對蘇聯備戰的考慮,也該打擊一下中國,改變中國的抗日態度。

中國這邊,年初時,軍事委員會秘密出台了《民國二十六年度作戰計劃(甲案)》。在敵情判斷中認為,一旦戰爭爆發,日本將采取速戰速決的戰略,大部兵力沿平漢線和津浦線向南尋找中國軍隊主力決戰;一部分兵力攻略山西。海軍將封鎖大陸海岸線,並派兵在山東青島、江蘇海州(連雲港)登陸策應陸軍。

還預測,日軍會在上海登陸,威脅南京。這個預案分析了戰爭初期的情況,“或不即實現大規模之武裝沖突,而由局部戰鬥以揭開其序幕……”點出了揭開中日大戰序幕的七種情形:

日軍擴大冀東偽組織,襲占平津;

日軍以武力威脅中國北方將領(宋哲元),實現華北自治;

日軍增兵上海,以海空軍襲擊南京,威逼中國讓步;

日軍利用偽軍,入侵綏遠;

日軍以防共為名,在中國自由行動,並利用走私破壞中國的行政和經濟;

日軍在山東半島登陸;

日軍封鎖台灣海峽,攻占廣東和福建沿海地區。

1937年7月7日就這樣來到了。

拿過望遠鏡,看看這一天,除了很快出場的關鍵人物清水節郎外,還有什麽值得我們停留的鏡頭:

我們看到了胡適。胡適身邊是北平市長秦德純。後者正在給胡適等人餞行。他們要去廬山。當然不是去避暑,盡管那是個清涼世界,而是應已經當上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秘書長的張群之邀請,上廬山參加全國各界人士談話會,內容是有關越來越危險的時局的。除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胡適外,這一桌人,還有天津南開大學政治系教授羅隆基、北平法商學院教授陳豹隱等人。

現在,再把鏡頭給這一天的主角:清水節郎。他跟他的士兵正在整裝出發。或許他還沖著鏡頭笑了一下。清水是日本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第1聯隊第3大隊第8中隊的中隊長,軍銜是大尉。他的部隊駐在北平附近的豐台。

豐台在北平西南面,平漢、平綏、北寧、津浦鐵路在這裏通過,地理位置是相當重要了。開始的時候,這裏有第29軍的駐軍。酒井隆卸任日本駐屯軍參謀長前,發現了豐台的重要性。走之前,他派日軍進駐了豐台。在豐台,擡頭不見低頭見的中日軍隊連續發生械鬥,就差開火了。宋哲元見事情要鬧大,就把軍隊撤了出來。就這樣,豐台成了日軍在北平外的最重要據點。

看過一張清水的照片,瘦長臉,留一字胡。說到日軍的胡子,有必要談一下。電影電視劇看多了,所以在我們的印象裏,日本軍官留的都是希特勒那種胡子,在嘴唇上留圓圓的一小撮,也就是所謂“衛生胡”。其實不是。明治時代的日軍高官,喜歡留“仁丹胡”,就是類似於一字胡,但兩邊向上反翹的那種。到後來的昭和時代,留這種胡子的就少了。對比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5期到25期最著名的那幾十個昭和軍閥的標準照,你會發現,留“衛生胡”的,只有後面出場的下村定(日本陸軍士官學校20期,高知縣人)一個人,更多的人留的還是一字胡或稱八字胡。

中下級軍官也是這樣。清水節郎這一年三十來歲,在豐台的日軍兵營,他攥著軍刀,看著士兵們打理行裝,不知道腦子裏在想什麽。

趁清水愣神的時候,我們說一下日軍的裝備。

日軍軍裝是土黃色的,這我們都知道。軍帽則分兩種,一是禮裝帽(大殼帽),二是戰鬥帽。戰鬥帽在九一八事變後才開始裝備陸軍,帽體土黃色,帽檐跟帽體結合部是黑皮革帶,帽中間有黃五星。帽子下面還得垂下來幾片布簾吧?實際上,帶有布簾的戰鬥帽,在1938年以後才在日本軍中使用的(主要防蚊蟲,尤其在南方作戰時要戴這種帽子)。戰鬥帽體積很小,可以直接在上面戴鋼盔。日軍戴的是“90式”鋼盔,精鋼制造,裏襯皮革。戴鋼盔時,規矩的戴法是,裏面的戰鬥帽帽檐沖後(以防遮擋視線)。我們看很多影視劇,日軍士兵戴著鋼盔,裏面的戰鬥帽帽檐也沖前,那是演員瞎戴。腳上穿的是膠底皮靴。

日軍士兵的單兵武器,說起來並不先進,是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出品的“三八式”步槍(每個士兵戰鬥前配120發子彈),這種步槍的射擊距離是2400米,帶有“30式”刺刀(60厘米長,小倉兵工廠制造)。日軍使用的機槍,是“11式”輕機槍,俗稱“歪把子”,還有“28式”重機槍。軍官拿“94式”手槍,至於佩帶軍刀的資格,則涉及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