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滬上的秋天(1937年8月~11月) 腹背受敵(第2/7頁)

一句話,局面打不開。

正在下村焦慮不堪時,天皇“開恩”召見了他,本來是個榮耀的事,卻把下村嚇了一哆嗦,他當然知道那位深居簡出、沉默寡言的人要問什麽。

其實天皇的問話很簡單:下村部長,你新上任,有什麽辦法在上海降伏中國軍隊呢?

下村想了半天,回答:正在研究,不日將出方案,到時必定置中國軍於死地。

回到參謀本部,下村立即開會,主題就一個:現在的局勢下,是擴大華北戰事,還是繼續增兵上海?

被削了兵權的武藤章,說話聲音開始變小,主張兩邊都打著,認為上海已經放了5個師團,完全夠用了,這支軍隊甚至都可以進行南京攻略了;又主張進一步擴大華北戰事,進行山東登陸作戰,把華北五省都拿下,用軍事手段促成華北自治。

武藤小心翼翼地問:下村部長,您說這樣好不好?

下村說:南京攻略?現在說的是上海問題!我告訴你武藤大佐,這不是一個雙項選擇,而是一個單選,華北和上海兩邊下同樣的力氣是不可能的。

一堆課長和部員們開始大討論,最後也沒得出個所以然。

下村說:現在最緊急的是把上海的局面打開,不能再拖下去,現在是跟蘇聯的關系最危險的時刻,必須早一天結束上海之戰!

下村擔心在這個關口蘇聯進攻日本。不僅僅他一個人擔心,整個日本內閣都擔心。中日開戰後,南京那邊一直要跟蘇聯簽訂互助條約,蘇聯人怕引火燒身,除了給軍事援助和派志願航空隊外,並沒想出兵攻擊日本的意思。但東京那邊,卻不能不作最壞的打算。按下村定的判斷:如果蘇聯真動手,那麽極有可能選擇1937年11月底到12月初出兵,所以他認為必須在11月中旬前結束上海的膠著戰,否則一旦設想成為現實,那對日本來說是滅頂之災。

在局面打不開的情況下,第三次增兵是肯定的,除了計劃從國內繼續派出師團外,下村還打算抽調華北的部隊過去。

增兵沒問題了,關鍵是怎麽個增法。

下村到底還是有兩下子的,瞄著地圖,最後把目光凝聚到杭州灣。

杭州灣位於浙江東北,錢塘江從此注入東海,形成一個喇叭般的海灣,灣口寬約95公裏。但說實在的,從水文地理上看,後來日軍登陸的灣北金山衛,很難說是一個理想的登陸點,因為這裏的水位不深,大型艦船不易臨岸,1933年,南京陸軍大學的一幫學員曾專門到杭州灣勘測水位和地形,不認為有一天日軍會選擇這裏登陸。相比之下,他們認為乍浦是個理想的登陸點,所以後來南京從乍浦到嘉興修了一道國防線,也就是乍嘉線。

下村在擬訂杭州灣登陸計劃時認為,如果登陸成功,就相當於從背後捅了中國軍隊一刀,在這裏放上3個師團所發揮的威力,至少相當於從上海正面放上5個師團。正因為如此,登陸部隊不作為松井石根的後續部隊,而是當作一支獨立部隊使用。

在這支登陸奇兵裏,需要放進戰力超群的師團,下村第一個想到的是在山西作戰的廣島第5師團,但隨之放棄了這個想法,華北畢竟也需要一支像第5師團這樣能打的機動部隊。下村第二個想到的是同樣正在華北作戰的熊本第6師團(此時正在河北正定一線追擊中國軍隊),然後是剛剛編成不久的久留米第18師團。該師團雖然是新編的,但跟第13師團一樣,底子好。最後,他把同樣新編成的宇都宮第114師團也放了進去。這樣一來,整個日本國內,就只剩下近衛師團和旭川第7師團兩支部隊了。

日本人,幾乎傾巢而出了。

就這樣,第6、第18、第114師團編成第10軍,下村提議前駐台灣軍司令官、皇道派軍人柳川平助中將為司令官。下村給柳川找的參謀長是田邊盛武(日本陸軍士官學校22期,愛媛縣人)。

下村還是不放心,轉了一圈,最後還是回到第5師團身上,從該師團抽出一部分兵力組成支隊,由國崎登(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9期,廣島縣人)少將率領,跟上面3個師團一起作戰。

杭州灣登陸部隊編成後,下村一個命令下去,又把在華北作戰的京都第16師團也調去華東(10月30日),讓他們在長江邊上的太倉選擇地方登陸,跟第10軍形成夾擊之勢。至此,上海方面的兵力已完全超過華北,日軍的作戰重心徹底轉移了過去(如蔣介石和陳誠所希望)。

陸軍參謀本部通信運輸部(第3部)部長塚田攻(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9期,茨城縣人)對下村的謀略頗為欣賞,認為下村上任後,中日戰局“將為之一新”。

但在登陸日選擇上,柳川跟下村吵了一架。

杭州灣大潮是很有名的,日期選擇會直接影響登陸效果,日軍氣象部門向下村提供了一個時間:10月30日夜間登陸最合適。下村希望最晚不超過11月2日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