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滬上的秋天(1937年8月~11月) 腹背受敵(第3/7頁)

但杭州灣登陸是個臨時計劃,所以對柳川來說,這幾天的時間根本完不成登陸準備,他在電話裏對下村說:如果真的要求第10軍在這個日子登陸,那你愛找誰找誰去吧。

實際上,直到10月24日,柳川還在佐世保海軍基地跟海軍的人簽合同:海軍協助陸軍運兵和登陸合同。都這時候了,海軍和陸軍還搞這一套?必須的,日本特色嘛。在柳川看來,在此後5天裏把3個多師團的兵力拉上杭州灣有點開玩笑了,那可不是一把沙子隨手撒過去就行。

柳川叫參謀長田邊盛武把師團長和支隊長集合到佐世保,借了海軍的一個辦公室,開了第一次戰前會議,參加者有從中國趕回來的第6師團長谷壽夫、第5師團第9旅團長國崎登,以及在國內的第18師團長牛島貞雄(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2期,熊本縣人)、第114師團長末松茂治(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4期,福岡縣人)。幾個老鬼子一起祝賀柳川出山,用標準的五短身材的谷壽夫的話說:柳川中將一出,上海戰局定矣!被認為是日本陸軍美男的末松茂治則說:我軍出征,應力求神速!田邊給柳川擬訂的第10軍作戰方案很簡單:登陸後,立即向黃浦江一線攻擊,切斷滬杭鐵路,轉戰太湖西南,與上海派遣軍合圍中國軍隊。

最後,下村和柳川談妥的登陸日是11月5日。

11月初,第18師團在長崎縣的五島群島集結完畢,第6師團則集結在朝鮮八口浦海域。當時,攻克保定、正定後,第6師團繼續向石家莊一線進擊,但10月25日被一個命令調到了山東,從那裏上了船,很多士兵以為要回日本了,沒想到在朝鮮南邊的海域停了兩天後,被告知要在杭州灣登陸。11月2日,作為第一波登陸部隊,兩個師團在濟州島海域會合後,經馬鞍群島直撲杭州灣!

兩天後的深夜,日軍登陸艦船像海怪一樣悄悄抵達杭州灣外海預定地點。

柳川沒叫部隊摸黑登陸,而是下達了轉天淩晨登陸的命令。在隨後的幾個小時裏,與其說日軍士兵在作最後的登陸準備,不如說大多數人都在發呆。望著黑黑的海岸線,他們除了興奮外,更多的是緊張和忐忑。按他們在船上的設想,登陸戰將是一番血戰(當登陸開始後,他們卻發現:實戰比演習更輕松)。

秋天的杭州灣靜悄悄的。沒人知道轉天清晨登陸時的情景。視野止處,是北岸金山衛。這處海防重鎮,建於明朝。在當年,就是為了防禦倭寇。

一夜無話。

1937年11月5日淩晨,日本海軍航空兵的轟炸機用500公斤的炸彈對金山衛一線中國守軍的灘頭陣地進行了猛烈轟炸;同時,艦炮齊擊,瀉到海岸線。

柳川一聲令下,第18師團和第6師團分別從金山衛東西兩個方向強行登陸。在下船的前一刻,柳川的訓話是:一旦登陸,山川草木,皆是敵人!

日軍陸續登陸後,柳川分兵兩路:第6師團主力和國崎支隊攻向30公裏外的重鎮松江,跟蘇州河沿岸的日軍合圍中國軍隊;第18師團、第114師團向嘉興推進,去切斷滬杭鐵路和滬杭公路。柳川第10軍的突然出現,使蘇州河南岸的中國軍隊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

日軍登陸之日,蔣介石跟顧祝同通了二十多個電話。

張發奎的右翼軍警備的地區就是浦東和杭州灣北岸,但由於前兩撥日本援軍都是直接從上海那邊登陸的,所以打著打著中國這邊就把杭州灣忽略了,認為如果日本繼續增兵仍會選擇上海方向,即使不是上海方向,也應該是長江沿岸(陳誠認為日本人新的登陸地點應該是太倉,後來第16師團果然是在太倉境內的白茆口登陸的)。其實,日軍在杭州灣登陸前,上海警備司令部參謀科長鐘桓就得到情報,說黃浦江裏的很多日軍小火輪悄悄駛出吳淞口,“但去向不明”。這個情報上報後被忽視了。而這些小火輪正是接應日軍登陸部隊的。

警備浦東和杭州灣北岸的部隊,本來有張發奎第8集團軍的4個師和1個旅,但上海戰陷入膠著後,就陸續把守在這兒的部隊派到了上海,當柳川帶軍登陸時,浦東兵力是很薄弱的,至於杭州灣北岸金山衛一線,僅有第62師的2個連、炮兵第2旅的1個連和一些地方保安隊。

日軍登陸後,中國這邊急忙把鐘松第61師調過去阻擊日軍強渡黃浦江。這時再不從上海撤,中國的幾十萬軍隊必定被日軍圍殲。蔣介石也自然明白。他下了一個令,但這個命令不是叫軍隊全線撤退,而是叫部隊去堵重鎮松江。松江該不該去堵,應該去。但上佳之策是:第一個命令堵松江,第二個命令叫中國軍隊全線撤退,因為這樣堵松江的意義才能最大地顯現出來。

蔣介石沒有立即下第二個命令。很難說他忘記了布魯塞爾那個會。此時他已把兩個外交奇才顧維鈞和郭泰祺派了過去,希望爭取到國際對中國的支援和對日本的制裁。但從幾天後的情況看,這個希望完全落空,甚至可以這樣說:這個會開比不開的效果還要糟糕!如果不開的話,日本至少還不太確定歐美列強對日本出兵中國的態度,但開完後歐美為了自身利益而完全綏靖日本,使日本更加有恃無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