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南京!南京!(1937年11月~12月) 光華門決死(第4/6頁)

光華門突然出現日軍,讓桂永清大為吃驚,他立即給謝承瑞打電話,命令他固守待援,如果城門丟了,提頭來見!

由於此時城裏軍隊不多了,參謀長邱清泉只好把鈕先銘的工兵營一部派了出去,隨後又向代南京市長、憲兵司令、警察廳長蕭山令要人,蕭把憲兵教導團的一個加強排派了過去,兩支部隊緊急增援光華門!

光華門頓時進入戰鬥狀態。

南京城墻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修建的,全長超過34公裏,有城門13座。城墻最高處超過20米,頂部最寬(也就是厚度了)處達12米,在巨大的城磚之間,澆灌有用石灰、桐油和糯米汁配制而成的特殊黏合液,城墻甚為結實。而且在城門處建有甕城,可藏兵。16世紀著名傳教士利瑪竇曾多次遊歷南京,認為其城墻的堅固與宏偉“超過世界上的任何城市”。作為冷兵器時代建城史上的巔峰之作,明城墻雖然經歷了五百多年的歲月侵蝕,但依舊巍峨聳立。

當時南京各城門的情況不一樣,中華門和光華門是兩重門,挹江門是一重門,通濟門則是三重門,除了最外面有兩扇城門外,中間和裏側還各有兩扇城門。無論幾重門,在唐生智宣布南京戒嚴後,城門內側都堆起了土包和沙袋,不能隨意出入。

城上的守軍突然注意到光華門城樓外左側一百多公尺外有個面粉廠,該廠頂部閣樓居然比光華門城墻還要高一些,而且面粉廠跟城墻距離很近。這把他們嚇了一跳。日本人來之前,南京城外所有高出城墻的建築都已燒毀了,怎麽有一條漏網之魚?一旦被日軍發現,占據制高點,光華門就完了。

怎麽辦?

燒。

怎麽出城?

從城墻垛口上結繩而下。

開始是一點點地順著繩子往下爬,但第一個士兵剛下去一米多,就被飛來的子彈擊中。第二個又上,也中彈身亡。

第三個士兵聰明,說:換個垛口吧。他把繩子拴在腰上,繩子留下的長度是城高的三分之二,腰裏還盤了幾圈。夥伴那邊拉緊繩子,他沒一點點下,而是躍身一跳,離地面還有三分之一。隨後,那名戰士把腰裏富余的繩子放下去,終於到了城下。後面的八九個戰士如法炮制。

日軍已明白了他們的企圖。

彈飛如雨。

戰士們彎著腰,以百米沖刺的速度直奔面粉廠,途中又有四五個戰士中彈後猛地倒下。

最後,剩余的士兵勝利地完成了任務,面粉廠被燒了,但他們卻再也無法返回城上了。他們下城時,每人帶了四枚手榴彈,一支步槍。

他們直撲日軍盤踞的通光營房……

12月9日上午,日軍坦克開到了光華門外護城河邊的大道上,炮口對準城門。第9師團的士兵來自石川、福井、富山三縣,脅坂次郎第36聯隊的士兵來自福井縣的鯖江,脅坂一準了認為:他的部隊會第一個攻入中國首都。

至於脅坂次郎本人,也確實有些來頭。他是脅坂安治的後代。熟悉日本史的人都知道,在日本戰國時代,梟雄織田信長死後,手下兩員大將豐臣秀吉、柴田勝家,為了爭老大,在賤嶽這個地方進行過一次決戰,最後豐臣依靠他手下七個使槍的武士而取勝,這七武士是: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糟屋武則、片桐且元、加藤嘉明、平野長泰、脅坂安治,這就是日本戰國史上鼎鼎大名的“賤嶽七本槍”。該戰中,脅坂次郎的先人脅坂安治,力刺柴田勝家的猛將佐久間盛政,更是功勛卓越。

脅坂次郎有這樣的家史,所以在部隊中十分傲慢,覺得在聯隊長一級中,只有第16師團第9聯隊的片桐護郎可以跟他並肩,而不把其他聯隊長乃至師團長放在眼裏,還曾在上海派遣軍的一個會議上嘲笑過中島今朝吾。

脅坂次郎臉面狹長,八字胡向上反翹,也就是仁丹胡了,按其部下的描述:“脅坂聯隊長蓄著被公認為代表剛毅沉著的勇將胡須,在戰陣中總是揮舞著一面祖傳下來的紅色指揮旗……”

在上海戰中,脅坂就是揮舞著這面小旗上躥下跳,上了東京報紙的頭條。

光華門有前後兩道城門洞,外門洞跟內門洞之間是個甕城。此時最外面的城門已緊閉,城門後堆起了半門洞高的沙袋。

到12月10日,日機前來助戰,開始轟炸城墻,脅坂聯隊的進攻也猛烈起來。他們將所有的山炮集中起來專打城墻一點,光華門左側城垣開始坍塌了,慢慢地,形成一個45度的仿佛金字塔一樣的斜坡。

光華門遇險後,脅坂次郎把手下第1大隊長伊藤善光叫過來,叫他組織敢死隊沖擊光華門。該大隊的4個中隊長分別是第1中隊長山際喜一少尉、第2中隊長竹川薫中尉、第3中隊長小川清大尉、第4中隊長葛野曠中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