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南京夢魘(1937年12月) 再見!南京!(第4/10頁)

但日軍也存在一個問題,這也是老問題:雖然戰術出色,但戰略上仍無遠見。在攻擊南京的命令下達後,各路日軍只想著第一個占領南京,而放棄了對向皖南撤退休整的中央軍主力的圍殲。雖然攻下了南京,但在戰略上更被動了:不僅沒有迫降國民政府,也沒把國民政府打成一個地方政府,而是最終徹底全面地點燃了中國人的抗戰情緒,從此真正地陷入了戰爭的泥潭,一點點走上軍國敗亡之路(後來日本人發動太平洋戰爭,實際上跟無法解決與中國的戰爭有密切關系)。

回到南京,更有太多的話要說。對中國來講,在那個年代,去守一個明知守不住的首都,這本身就充滿了悲劇性。

白崇禧之所以堅持直接放棄南京,就是從軍事角度上考慮的,這個城市沒法守,原因前面說了。如果宿命一點,歷史上西晉攻滅東吳、南北朝侯景之亂、明朝靖難之役、晚清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每次南京保衛戰,最後都以城陷為結局。何況,此次舉刃而來的是更為強悍的外敵。南京的地理特點不適合防守,在1937年表現得更為突出:如果日軍從江北來,長江還勉強可以被稱為“天險”(其實歷史已證明,這種“天險”從沒起過作用),但現實是日軍從背後三面掩殺而來,在這種情況下,長江實際上成了中國守軍脖子上的一根繩子。

但南京還得守。

原因也說了。但這兒得提一點:很多人認為,從持久戰的角度看,不該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但事實上,守南京本身也未必不是戰略性做法;或者說,在戰略上,就未必沒一點可取之處。可取之一就是,把日軍吸引過來,讓從上海退下來的幾十個師安全地向皖南等地轉進,保存抗日有生力量。

所以說,最大的問題不在於守與不守,而在於:既然決定守,就應該拿出一個最佳方案。

撤到江北後,唐生智抱怨這是他二十多年軍事經歷中最糟糕的一仗,這種糟糕是怎麽形成的呢?南京戰的關鍵在於,不該讓它成為一個純防守的戰役,更不該最終搞成一個軍隊從四面集中退向南京,叫日軍的包圍圈越來越小最終合圍的事態,而該盡最大努力在南京外圍打個主動的戰役。有人說了:當時的情況下,你還指望這個?

其實很多事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

南京戰開始後,日軍雖新勝,但多個師團在上海耗力非常之大,你這邊戰鬥力下去了,日軍那邊也很難說不是疲憊之師。通往南京之路上,由於很多橋梁和大路被中國軍隊破壞,日軍不得不遭受河網地形之苦。步兵還好些,尤其是輜重兵和炮兵,大車小車的,每天在泥濘的準沼澤路上“跋涉”,用日本人的話說是“苦不堪言”。另外,在南京戰中,日本人在總體上雖然有個合圍戰術,但具體到直接進攻南京的幾支部隊,實際上都是各自為戰,沒一個協調有序的部署,關於這一點,第6師團的炮兵聯隊長藤村謙抱怨過。

而且,南京追擊戰中,日軍補給成問題,軍糧沒保障就不用說了,靠“現地征收”,也就是搶老百姓的。彈藥補給站,則設在太倉、平望、嘉興、湖州,當地守備兵力非常之薄弱,每處最多留兩個大隊,有的地方甚至只有一個中隊。當時的情況是,日軍雖然占領了上海和通往南京的沿線城市,但這些地方之間卻有著相當大的空當。中國這邊,如果拿出幾支部隊去偷襲這些補給站,很難說不會取得意外戰果。但由於中國這邊亂了陣腳,沒一個出色的戰術計劃(從上海回撤的部隊戰鬥力不濟這一點,並不能遮掩所有問題),所以也就沒心思去主動出擊了,而是讓一隊隊日軍大搖大擺地往南京前線運彈藥。

說到消極防守,鄧龍光第83軍在鎮江一帶布防後,偵察到日軍第16師團向句容疾進,並獲悉中島今朝吾的司令部就在第83軍陣地前30裏的一個村。於是該軍參謀劉紹武向鄧龍光建議傾力而出,主動截擊向南京疾進之敵。該軍當時歸江防軍司令劉興轄制,鄧向劉請示,得到的回復是:守恐不保,還說攻麽?結果是:中島部隊很快繞過第83軍防線,在這種情況下,鄧龍光只好下令放棄陣地,退守龍潭。

12月11日,紫金山上的教導總隊,發現山下麒麟鋪一帶村落有大量日軍,於是就想分兵去襲擊,但沒被桂永清批準,回答是:萬一襲擊不成,守衛南京的兵力就更不夠了。實際上,直到11日,教導總隊還有1萬多人的兵力沒使用。

部隊都退到南京後,對守城這件事,司令部的想法也不明確。通常情況下,守城有三種局面:

一是死守,一直打到巷戰,作完全犧牲的準備;

二是盡力防守,戰鬥不支的情況下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