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九三八年(1937年12月~1938年3月) 唐生智走了,韓復榘來了

1938年1月,武漢珞珈山,冷雲密布,清寒異常。

南京陷落前,蔣介石飛往廬山,再從那裏來到武漢。平時辦公,在交通銀行的大樓裏。寓所則在東湖岸邊的珞珈山下。緊挨著寓所的,是一處不大的防空洞。因為離日機密集空襲的日子已經不遠了,蔣介石必須作好隨時鉆防空洞的準備。

這一天,在寓所裏,蔣介石習慣性地踱著步。他喜歡突然轉過身審視來者的那種感覺,只是此時站在他對面的不是黃埔學生,而是垂頭喪氣的唐生智。

但蔣介石依舊對唐很客氣。

唐生智坐在一旁,與其說不安地喝著茶水,倒不如說沮喪地嚼著茶葉的苦。

南京大屠殺的消息已經傳了出來,所以唐生智見了蔣介石後說的第一句話是:“委員長,我對不起首都的市民,對不起守城的部隊,我是有罪之人。”

唐生智叫蔣介石發落自己,後者長久地緘默。

當初守南京,沒人願意站出來,最後擔子落在唐生智身上,對此蔣介石心裏有數。南京城破是遲早的事,蔣也是照樣清楚的,他只是低估了日軍的殘暴。至於南京戰撤退時的混亂,蔣介石此時只知一二。

蔣介石問唐生智以後有什麽打算的時候,就已經決定棄用他了。唐說想回湖南老家打發以後的日子。蔣當即批準。

一場南京戰,叫唐生智在國人面前體無完膚。

老唐並非無識之人。當初“七七事變”驟發,蔣介石還在廬山,何應欽在南京主持對日決策會議,時任軍委會辦公廳主任的徐永昌認為戰端不可輕開,如果日本真的想局部解決,那南京就可以給宋哲元一個妥協標準。當時參謀總長程潛也持相同意見。但唐生智反對,他說了這樣一段話:“現在宋明軒(宋哲元)已在中央許可範圍以外,從事妥協之運動,如果中央再給以和平妥協之意圖,則前途將不可問。冀察已非我有,故目前中央宜表示強硬,而任宋明軒之妥協運動之進行,如結果不超出中央期望之外,則中央可追認之,否則,中央仍予以否認。至軍事準備尤不可忽。”

多少年後去看唐生智這個觀點,仍是很有見地的,至少是在徐永昌和程潛之上的。現在好啦,對於老唐來說一切都結束了。

就這樣,唐生智帶著五味雜陳的心情,告別了蔣介石,踏上了回湖南東安之路。一個人的背影,就這樣徹底消失在抗戰的烽煙中。

但中國的抗戰才剛剛開始。

又過了一些天,在給從南京突圍出來的將領頒發勛章時,蔣介石得知了更多南京撤退時的詳情。

國民政府的軍人勛章有國光、青天白日、寶鼎、雲麾等多種。

國光勛章於1937年11月設立,級別是最高的。在大陸時期,只有蔣介石和傅作義獲得過。其次才是很多人熟悉的青天白日勛章,其頒授對象是衛國抗敵的軍人。這個勛章不是隨便就給人的。陳誠算蔣介石身邊第一人吧?但直到1943年因鄂西會戰才獲得該勛章;後來一直在湖南跟日本人打的薛嶽,也是到了1941年底因第三次長沙會戰才拿到一枚。

整個抗戰期間,只有166人獲得青天白日勛章。“七七事變”之後,守衛上海四行倉庫的謝晉元和營長楊瑞符獲得過這一勛章。第3枚則頒發給從南京太平門突圍的林偉儔(黃埔軍校4期,廣東台山人),林時任第66軍第159師第475旅旅長。

林偉儔在上海戰時腿部受傷,隨後跟隨葉肇參加南京戰。萬眾突圍之夜,引部隊出太平門,在中島今朝吾第16師團的正面撕開一個口子,突破多重防線後,把部隊帶到了安全地帶。後林偉儔到武漢治療腿傷,事跡被上報軍委會,感其奮然決絕,終授青天白日勛章。

頒發完勛章後,蔣介石問林偉儔南京戰的情況,林向蔣抱怨陷城前夜撤退時的混亂。

當時蔣介石還召見了第66軍另一名旅長喻英奇(西江講武堂,湖南保靖人)。喻跟張靈甫性格極像,也是非常驕傲的一個,相貌也同樣英氣逼人。當時喻率部在南京外圍湯山與日軍接戰,膝蓋受傷,後背亦被炮彈炸傷,但堅持不下火線。蔣介石在召見喻英奇時,後者也道出撤退時的進退維谷,下關江邊用作轉移部隊的船只奇缺。

隨後的匯報陸續到了蔣介石那裏。聯想到日軍在南京的暴行,蔣開始大罵已經回鄉的唐生智。

但已經沒用了。

丟了南京的唐生智走了,在山東一退再退的韓復榘來了。

開戰後,韓復榘的官職是第5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3集團軍總司令。

關於韓復榘,時常在相聲裏聽到他的名字。在逗哏的口中,他是個被嘲笑的對象,粗俗而沒文化。

實際情況小有差別。

辛亥革命前,韓復榘入伍到了馮玉祥部下。沒多久,就被馮提升為營部司書一職,由此可以看出來,韓還是有一定文化的。但後來有人為了在這方面給他平反,又將其塑造成一個軍閥中的文化大師的形象,這就有點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