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戰徐州(1938年3月~1938年6月) 坂本,別走

荻洲立兵帶第13師團北上呼應的情報最先被武漢軍令部情報廳拿到。蔣介石隨即將荻洲師團的動向通知給在徐州的第5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同時,給第3戰區的顧祝同發了份急電,叫他派部隊在第13師團後面進行牽制作戰。考慮到李宗仁那邊兵力不足,又把廖磊第7軍從第3戰區劃到第5戰區。最後,叫第1戰區的程潛隨時作好支援第5戰區的準備。

抗戰爆發後,白崇禧飛赴南京,與蔣介石協商抗戰大計,李宗仁留在廣西,編練新軍。淞滬會戰期間,李被任命為第5戰區司令長官,進駐徐州,戰區在魯南和蘇北的津浦線兩側以及隴海線東段。

韓復榘擅退,津浦路正面洞開,為安全起見,蔣介石希望李宗仁把第5戰區的司令部從徐州遷到河南歸德(今商丘)或安徽亳州。但李還是堅持留在徐州,因為交通和通訊便捷,有著四通八達的電話網。假如遷到歸德或亳州,只能依靠無線電了,電報來回及翻譯耗時太長,而且容易被日軍破譯,於軍事指揮大不利。

此外,還有極重要的一點:司令部及其兵力集中在徐州周圍,等於是內線作戰(如圓形堡壘一樣,與從外面進攻的多路敵人進行作戰)。內線作戰看似被動,但一旦打好了,在保證內側交通線的情況下,可以互相穿插,對外圍分散的敵人各個擊破,後來張自忠部在徐州戰場上南北縱橫,對友軍多次進行支援,就完全得益於內線作戰的好處。當然,內線作戰也有致命處,一旦打不好,包圍圈會越來越小,有被敵人圍殲的危險。

就在李宗仁拿到蔣介石發來的情報不久,另一份軍情擺在了案頭:青島失陷後,板垣師團沿膠濟線西進,攻到濰縣後轉向南攻,連破高密、諸城,兵鋒直指魯南重鎮臨沂。

魯南的臨沂和滕縣,徐州北面的兩扇大門。

各路援軍此時還沒到達第5戰區,李宗仁手上人手很少,又沒總預備隊。想來想去,只好急命龐炳勛帶第3軍團去臨沂阻擊日軍。

第3軍團正在守備蘇北海州,軍團長是兼著第40軍軍長的龐炳勛。

此人是個長者,早年在直系軍閥裏做事,在跟奉系的戰鬥中被炸殘一條腿。跟那個時代的很多人一樣,他也跟過馮玉祥,而且打過韓復榘,襲擊過張自忠。其人雖談不上狡猾,但總有小算盤,最會保存實力。後來,到了1943年,在一次戰役中陷入困境,終於降了日軍。有人說,那也是為了保存實力,暫時的。其實,歷史哪有那麽復雜?漢奸就是漢奸,就跟他在1938年的春天即將成為英雄一樣。

按後來李宗仁的回憶,龐炳勛被劃入第5戰區,到徐州面見李時,兩個人有一場對話。

李宗仁說:“龐將軍久歷戎行,論年資,是老大哥,而我是小弟,本不該指揮你。這次抗戰,在戰鬥序列上,我被編為司令長官,擔任一項比較重要的職位而已。所以在公言事,我是司令長官;在私交言,我們是如兄如弟的戰友,不應分什麽上下。”

龐炳勛說:“長官客氣了。”

李宗仁又說:“我們在內戰中攪了二十多年,雖然時事逼人,我們都是被迫在這漩渦中打轉,但是仔細回想那種生活,太沒有意義了!黑白不明,是非不分,敗雖不足恥,勝亦不足武。今日大如人願,讓我們這一輩子有一個抗日報國的機會,今後如能為國家、民族而戰死沙場,才真正死得其所。你我都是四五十歲以上的人,死也值了。這樣才不愧做一個軍人,以終其生。”

李宗仁的一席話如情感炸彈在龐炳勛內心深處炸開花。後來老龐死守臨沂,與這一席話有著直接關系。

當時龐炳勛說:“長官德威兩重,我們當部屬的,能在長官之下為國效力,天日在上,萬死不辭,長官放心——”

放什麽心呢?

龐炳勛說:“我這次決不再保存實力了,一定同敵人拼到底。”

李宗仁說:“好!”

他叫龐炳勛火速馳援臨沂。可以說李宗仁的思想工作做得真不錯,因為老龐爽快得提兵就走了。

龐炳勛雖然掛著軍團長的名號,但下面實際上只有1個軍,也就是第40軍。這個軍下頭有多少部隊呢?只有一個師。一個裝著一個,一個裝著一個,名號很多,但實際上就那麽點人。加上直屬特務營,炮兵、工兵、輜重兵、通信兵各一個營,以及騎兵連和手槍連,滿打滿算5個團,一萬多士兵。

這是支地道的雜牌軍。

不過,如果看第40軍總參議李瘦吾的回憶,會發現,這支部隊的武器裝備並不差,人雖然只有13000人,但裝備有:步槍8000支,手槍900多支,重機槍60挺,輕機槍600挺,擲彈筒200多具,山炮4門,輕重迫擊炮60多門。

這個數字甚至叫人產生懷疑:一萬多人的部隊,即使補充了武器,會有600挺機槍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