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烽火南潯路(1938年6月~1938年10月) 萬家嶺,血染紅(第4/9頁)

此前為了在山地快速行軍,松浦下令把所有挽馬編隊改為馱馬編隊(即輜重武器由馬拉改為馬馱),但即使這樣,很多道路仍難以行進。時值9月底,連綿的秋雨不但使道路更加泥濘,漫山的霧氣更是叫日軍陷入迷惘: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從表情上看,很多日軍士兵開始思考哲學問題了。這可不是什麽好事。幾天下來,師團的幾支部隊時常彼此聯系不上。糟糕的心情加上地圖和情報不準確,使得第106師團走著走著連自己在哪兒都不知道了。

而中國軍隊的包圍圈在縮小。

當完成合圍時,第106師團已經進入萬家嶺!

萬家嶺,在江西德安縣城西北方向20多公裏處的磨溪鄉境內,是幕阜山的余脈,一片高低不一的山丘:大金山、小金山、張古山、扁擔山、尖山、野雞壟……最高峰不過50米。但松浦手裏的地圖上,這個地方沒有標注。而且更要命的是,跟歐震第4軍接戰的轉天,也就是9月28日,第106師團跟九江第11軍司令部的後方補給線被中國軍隊徹底切斷了。

贛北的秋天雨霧重重。

第106師團像迷路的兒童,似乎怎麽也走不出連綿的山地了。在補給線被切斷後,日軍的飛機因天氣原因又不能及時地對其進行補給。

第106師團的這些情況,已經被薛嶽摸得一清二楚。此時他早就把司令部由南昌推進到德安,隱蔽在城外一個小村子裏。他明白,對圍殲松浦師團來說,現在最重要的已經不是兵力配置問題了。

是什麽問題呢?

時間。

圍攻松浦師團的部隊很多,主力是早已成名的“北伐鐵軍”第4軍和即將成名的正面戰場“抗日鐵軍”第74軍。但薛嶽感到決定性力量還是不足,想把另一支粵軍第66軍(此時軍長由譚邃出任,葉肇為第1兵團副總司令兼第28軍團長)抽到萬家嶺。但此時這個部隊正在廬山南麓布防,按蔣介石的命令,一旦贛北不保,就在廬山打遊擊。

參謀長吳逸志說:“把66軍調過來?”

薛嶽說:“必須的。”

吳逸志說:“廬山最為委員長所看重,把66軍留在那裏可是他的意思……”

薛嶽說:“我是戰區兵團司令,你是我的參謀長,我們是最了解戰場情況的。現在戰機轉瞬即逝。此次萬家嶺圍攻,於我軍來說,時間和空間較任何方面都重要,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跟武漢解釋。因為時間一拖,在空間上我們將陷入不利,106師團很可能就會溜出萬家嶺。到時候,首先不是戰役能不能取勝的問題,而是我們先前陣亡的將士就白白犧牲了!我現在就跟委員長打報告,但你不必等我的消息,你現在就立即向66軍下令,把他們調過來。我們先斬後奏,有什麽事我來承擔!”

臨陣決斷戎機,作為一片戰場上的頭號人物,薛嶽能承擔起東西來,對上面的命令,是該聽的聽,不該聽的,順耳過,於是部隊就有了一定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非常重要,因為一線的事他最清楚,在不出現敵情判斷失誤的前提下,這種獨立性可以換來最大的作戰成果。很多次勝仗就是這樣打下來的,這使得原本就固執驕傲的薛嶽更加固執驕傲,甚至導致後來對上級正確的敵情判斷也加以拒絕,終有抗戰後期的長衡之敗,使他沒能在抗戰八年中完美收場。不過,對一名優點和缺點都非常突出的將軍來說,這也許是最恰當的尾聲。

第66軍就是這樣過來的。

對薛嶽來說,第4軍和第66軍是他當時真心依賴的,因為被他“扣下”的俞濟時第74軍的戰力還在被“評估”中,且先前已在岷山遭日軍第9師團重創。

第4軍是粵軍大本營,張發奎、余漢謀、李漢魂、薛嶽、吳奇偉、歐震、葉肇、鄧龍光等粵軍主將都有第4軍的背景。抗戰爆發後,第4軍在時任軍長吳奇偉率領下馳援淞滬,血戰大場。武漢會戰開始,吳奇偉升任第9集團軍司令,師長歐震接任第4軍軍長。

1938年10月2日,薛嶽終於下達進攻命令。

在萬家嶺正西的雷鳴鼓劉村和嗶唭街村,中日軍隊迎頭遭遇。雖說第106師團弱,但也不是手無縛雞之力,只是相對戰力強的日軍而言,要是你覺得他們是純粹的酒囊飯袋,那就未免太過天真了。所以,當雙方都認為遭遇死戰時,場面是依舊殘酷的。

說到萬家嶺之戰,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王耀武,想到張靈甫,想到第74軍。其實,嚴格地說,這是第74軍的“準成名之役”,畢竟圍攻萬家嶺的部隊太多了,而第74軍只是其一,況且此時經過岷山的戰鬥後,戰力已經下降了不少。所以說,真正奠定正面戰場“抗戰鐵軍”地位的一次戰鬥,還是王耀武做軍長後的1941年的上高之役。

現在,壓力比較大的是俞濟時。經過了岷山三戰,他覺得臉上也不好看,此時的友軍以粵軍為主,他不能被廣東人看笑話,他代表的是中央軍,他甚至覺得自己代表的是蔣介石,加上俞濟時本人並非無能之輩,也屬於精明強悍的人,所以遂決意在萬家嶺打翻身仗。此時馮聖法第58師已與日軍接火,王耀武第51師還在德安警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