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寒冬將至(1938年7月~1938年11月) 南嶽論劍(第2/4頁)

說到持久戰,蔣介石又想起蔣百裏。

前推兩個月,也就是9月中旬,身為國民政府最高軍事顧問兼陸軍大學代校長的蔣百裏,在廣西宜山寫下《抗戰一年之前因與後果》,文中有這樣一句:“蔣先生在四年前說:‘我有最後的決心。’三年前的冬天就有人問到底幾時是最後,仿佛在催促著似的。去年‘七七’以後,蔣先生又說,我們會得到最後的勝利。近來,我仿佛聽見又有人要問到底幾時是最後,我老實說,最後就是明天,不過你這短命鬼今天要死,我可沒有辦法。”當蔣介石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蔣百裏已經在宜山病故了。

蔣介石哀痛不已。

一年前,在廬山,蔣介石曾跟蔣百裏有一次長談。當時,蔣介石剛發表完廬山談話,決意與日本開戰,但又忐忑不安。

蔣介石當時說:“百裏先生,我們力量不如日本啊,但還是要打。打,怎麽打?”

蔣百裏徐徐說:“要看全面開戰後日本人希望怎麽樣。日本軍事力量雖強,但拖不起,必希望速戰速決;他們所希望的,正是我們要避免的。他們要速戰,我們當持久戰,用空間換時間,在時間裏拖垮日本。至於在軍事上,在中國地理的第二棱線,也就是湖南及其與四川交界的地方,與他們相持,直至最後取得勝利。”

蔣百裏在廬山的一席話,像給蔣介石吃了顆定心丸。與此同時,“湖南戰場”這個詞也深深地印在蔣的腦海,後來他叫自己最看重的陳誠、薛嶽先後主持第9戰區,其意也正在於此。

在南嶽峰會上,蔣介石告誡諸將領:“武漢陷落後,中日進入相持階段,北從秦嶺經豫西、鄂西、湘西以達黔、滇,是再不能退的絕對國防線。”

檢討武漢會戰時,陳誠認為,雖然從持久消耗的戰略上講,中國軍隊是成功的,但戰力和戰術問題卻有很多,軍隊“量的優勢每為質的劣勢所抵消”。特別提到王陵基軍團以及孫渡和張沖的部隊,並認為很多將領“缺乏積極企圖心、犧牲協同心和毅然獨斷心”,互相之間缺乏協作精神,彼此間不能及時救援,兩部間陣地結合處極易被突破。同時,“不能看破戰機”。他批評了李延年的第2軍。談到廣東之戰,認為一無是處。

陳誠提到一個教訓,就是經過淞滬、武漢兩戰,認識到“三軍聯合作戰是現代戰爭的一個特質,沒有強大海軍、空軍配合的陸軍,縱然精銳,也終歸無濟於事”。

其實還有一點,但這一點陳誠沒在會上說,而是後來直接報給蔣介石,那就是軍中將領缺乏現代國家觀念,很多部隊之間的指揮依靠地方色彩維持。他舉了例子:李宗仁在第5戰區,那麽桂軍就必須調到第5戰區;張發奎和薛嶽在贛北作戰,那麽第4軍、第64軍、第66軍就在他們手裏。從一個角度來說,指揮起來確實靈便。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顯然是有大問題的。因為人馬還沒調動,你就得先考慮一下人際的因素。

這是一個時代的積弊。

會上各抒己見中,交集最多的是抱怨軍隊中間單位繁瑣:軍委會、戰區、兵團、集團軍、軍團、軍、師、旅、團……一如俄羅斯套娃,想不耽誤事都不可能。所以在會上,蔣介石拍板,減掉兵團、軍團、旅,指揮系統改為:軍委會、戰區、集團軍、軍、師、團這樣的指揮層次。其中,以軍為戰略單位。不過這樣的話,每個部隊裏肯定就有人沒事幹了。怎麽辦呢?於是又新增設了一個職務,叫步兵指揮官,由部隊裏閑下來的少將或中將擔任。

很多將領提到陣亡官兵多“暴屍戰場,不能掩埋”,包括蔣介石在內的諸人無不黯然,遂決定在衡山修建烈士公墓,也就是日後的南嶽忠烈祠。

就戰術和裝備問題,大家進行了討論,有抱怨,有無奈,也有經驗之談。

王耀武跟宋希濂一直在討論步槍的問題,後者說:“我們的‘二四式’,理論射程是2000米,有效射程是600米(能達到預期的精度和威力所要求的距離——作者注),很多部隊長只要判斷日軍進入600米線就開槍,還是沉不住氣,尤其是山地戰,本應該隱蔽得更好,在最後一刻顯露目標,這樣才能更大量地殺傷敵人。”

王耀武笑,說:“老宋,你就知足吧,你的士兵在用‘二四式’,我的士兵大多還拿著‘漢陽造’,就是想在600米線內開槍,也夠不到啊。”

中國軍隊使用的步槍,進口的主要是捷克步槍,但數量有限,還有比較老款的“漢陽造”或者叫“八八式”。再就是“中正式”,這種步槍雖是國產的,但依據的是德國1924年版的毛瑟槍圖紙,綜合性能在同類槍中處於世界一流水平。

“中正式”於1935年在河南鞏縣兵工廠投入批量生產,當時正好是民國24年,所以最初的名字是“二四式”。對該步槍裝備軍隊這件事,蔣介石是格外關注的,光鞏縣就去了兩次,甚至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他認為原版步槍槍身過長了。這也好理解,原版圖紙畢竟是根據歐洲人的身材設計的。蔣認為,如果完全依靠原版圖紙制造,槍支在實用性上必然有問題,所以他建議讓槍支長度縮下來,更適合中國人的身材。所以,樣品出來後,槍身只有1.11米長。這時候有人提醒蔣介石,說:“我們將來的敵人肯定是日本,現在日軍裝備的步槍是‘三八式’,按我們掌握的情況,該槍槍身長達1.275米,如果將來中日開戰,士兵拼刺刀時,我們的士兵肯定吃虧啊。”蔣覺得還真有道理,所以最後決定在刺刀上找齊,將其加長到57.55厘米,超過“三八式”。由於定案過程中,蔣提出一些建議,所以首批步槍出廠時,幹脆改名“中正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