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寒冬將至(1938年7月~1938年11月) 東京又改主意了

武漢會戰中,日本動用了35萬人參戰(9個師團、1個混成旅加其他配屬部隊和補充兵);中國方面則有將近100萬人(129個師、1個獨立旅及其他配屬部隊)參戰,中國軍隊戰死將近85000人。日軍戰死人數,按他們的說法在7000人左右(傷將近25000人),實際死亡人數當超過10000人甚至更多。因為只富金山和萬家嶺兩役日軍就至少戰死6000人。

武漢會戰,從規模上來說,參戰兵力、作戰時間、戰線距離都遠遠超過了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成為中日戰史上最大的一次格鬥。會戰期間,岡村寧次的第11軍一共消耗彈藥39400噸,而從1939年到1941年,該軍總共使用彈藥只有13300噸,是武漢會戰使用彈藥總量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見1938年的武漢會戰之激烈。

雖然日軍在戰場上勝利了,但卻無法把這種軍事勝利轉為政治的勝利,他們像個莽漢一樣,每次跳上去用手捂,打開雙手後發現裏面什麽都沒有。39400噸以上的彈藥沒有使中國的抗戰意志受到挫折,當東京真正意識到這一點時,不得不正式放棄速戰速決的想法。中日戰場上的相持階段就這樣到來了。

這是真正的轉折,所以武漢會戰是正面戰場上戰略意義最重要的一次會戰。

對武漢會戰,薛嶽的作戰科長趙子立在戰鬥結束後有個論斷:武漢會戰,中國軍隊不在武漢“內圍”作困獸鬥,而是在“外圍”豫南、鄂東、贛北的“廣闊天地”與日軍大戰,是統帥部非常正確的決策。

舉一個例子。1937年深秋,日軍占領上海後打南京,首尾整整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如果從真正下達南京攻略的命令時算起,還不到一個月。上海到南京的距離(何況當時日軍早已越過上海)要超過九江到武漢的距離。日軍自1938年7月底占領九江到10月底占領武漢,其間足足用了3個月的時間。當然,從上海到南京,對日軍來說完全是追擊戰,中國軍隊也都是從上海撤下來的疲憊之師。但即使扣除了這一因素,仍可以判定:跟上海、南京戰相比,打武漢會戰的中國軍隊在經驗上確實提高了。綜觀武漢會戰,從富金山到萬家嶺,從田家鎮到金官橋,從馬當要塞到廬山東西牯嶺,激戰千裏綿延,在總體作戰判斷和指導上並無失誤之處。這一點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

用血肉換空間,以空間換時間,這個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也沒有輕易打贏的戰爭。

趙子立從參謀的視角對武漢會戰進行了點評,是非常有見地的,他認為:日軍在作戰上,北、中、南三路不協調,無論是後方的畑俊六,還是前方的岡村寧次都沒更好地控制進攻節奏。用他的話說,中路的波田支隊和第6師團快了,北路和南路慢了。中路在10月24日就迫近了武漢外郊,此時北路第13師團、第16師團剛抵達應山,南路日軍最快的第9師團和第27師團還在陽新縣三溪口、辛店浦以北地區轉悠。北路沒能遮斷漢水的交通,南路沒能遮斷粵漢路,使中國軍隊可以安全撤退。

在趙子立看來,假如日軍北路到達湖北花園、安陸以及南路到達鹹寧、嘉魚的時間能夠先於或同於中路波田支隊、第6師團攻入武漢的時間,那麽對中國軍隊的轉移來說將非常致命。在兵力配備上,作為最高指揮官的畑俊六實際上也出了問題。中路兵力的使用沒問題,無論波田支隊還是稻葉的第6師團,都按部就班地向武漢推進。即使第6師團一度受阻田家鎮,且在廣濟曾徘徊,但最後還是完成了任務。問題出現在北路和南路的兵力運用上。畑俊六顯然更看重南路的進攻。但在使用兵力上,南路日軍的戰鬥力卻要低於北路。

南路雖然有第9師團這樣的角色,但第27師團是從中國駐屯旅團改建而來的,是個3聯隊建制的師團,也就是說人手上要少很多。第101師團和第106師團的情況前面都說過了,完全屬於拖後腿的主兒。作為攻略武漢的最高司令官,如果畑俊六對日軍各部隊的戰力有個正確估計,就不會犯這樣的錯誤。比如,把第16師團或第3師團跟第101師團或第106師團對換,也許戰果就會不太一樣。

南北用兵的顛倒直接影響了推進速度,進而影響了戰役的戰略收獲。當然,對中國來說這是求之不得的事。

至於北路日軍,趙子立認為也有問題,即穿越大別山是錯誤的。這一點跟岡村寧次的判斷一樣。穿越大別山,在直線距離上來說確實近,但卻非常難走。如果繞一下道,經廣水(湖北東北)轉進,雖然看上去遠,但行動速度未必慢。現實是:當更北面的第3、第10師團到達安陸時,由商城向麻城進攻的第13、第16師團仍在上氣不接下氣地翻越大別山,離他們的既定目標宋埠、河口鎮還很遠。在這種情況下,岡村寧次才叫第6師團分兵一部幫助他們占領那兩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