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昆侖關(1939年11月~1940年2月) 圍點打援

昆侖關在南寧東北方向,位於賓陽縣與邕寧縣交界處,距南寧50多公裏,相傳為漢代大將馬援所建。實際上,初建在唐朝中期,但亦有千年歷史。這裏是南寧北面的門戶。北宋時,大將狄青率軍與少數民族首領儂智高於此激戰。

昆侖關所依山脈海拔雖只有300多米,但山勢陡峭,叢林密布,路徑崎嶇。昆侖關,就位於山道中間,山下即柳州到南寧的公路。昆侖關四周,是一座座小山包,其中東、西兩公裏處的山包,海拔都比昆侖關要高。

昆侖關西面,是另一要塞高峰隘。

昆侖關下有道路直通北方,高峰隘也是這樣。這兩個地方為兵家必取之地,退下來的桂軍已在高峰隘與日軍交火了。

只說昆侖關,這一帶每隔幾公裏就有一座小村莊,分別叫三塘、四塘、五塘,直到九塘。占領昆侖關的日軍是第5師團中村旅團所轄坂田元一第42聯隊的一個大隊,大隊長叫松本總三郎。

第5師團士兵在關口以北構築前進陣地,松本把大隊本部設在昆侖關下的九塘。

現在,蔣介石密切關注著廣西的危局,昆侖關上日軍的旭日軍旗叫他寢食難安。

日本人是否會繼續投入兵力?雖然其戰略進攻態勢已經結束,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他們夾擊長沙甚至入川的可能性。打仗就是這樣,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如果那樣的話,登陸的日軍只是一部分。在這種揣測中,蔣介石否決了白崇禧提出的立即投入當地桂軍進行反攻的計劃。

有人說,正是因為這個決策,耽誤了中國軍隊的反擊時間。其實,如果全盤過眼桂南會戰,會發現:並不存在一個貽誤戰機的問題。日軍剛占領南寧時,白崇禧確實向軍委會發電,提出要反攻,但很大程度上,那只是公文中的程序性措辭,還沒形成一個詳細計劃。而且,正如前面所說,此時在廣西的桂軍極為有限,如只用當地部隊反攻,顯然不切實際。

12月8日,蔣介石下達反攻命令時,除杜聿明第5軍外,李延年第2軍和甘麗初第6軍已入桂。

白崇禧最後拿出的方案是:中路徐庭瑤第38集團軍杜聿明第5軍主攻昆侖關;西路夏威第16集團軍、葉肇第37集團軍攻高峰隘,同時攔截日軍援兵;東路蔡廷鍇第26集團軍破襲欽州到南寧的公路,切斷日軍輜重補給線,警戒從沿海過來的敵人。

12月10日,已抵達遷江的杜聿明在譚蓬村召開團以上部隊長作戰會議。會場設在一個花樹掩映的石洞。在馬燈閃爍的黃光下,可以看到桂南五萬分之一的軍事地圖上,用藍紅兩色箭頭標出的中日軍隊的位置和動向。

參加會議的有參謀長黃翔、副參謀長羅又倫(別名友倫,中央陸軍軍官軍校7期,廣東梅縣人)、第200師副師長彭璧生(中央陸軍軍官軍校7期,湖南藍山人)、榮譽第1師師長鄭洞國、新編第22師師長邱清泉,以及作戰參謀和團以上部隊長。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因臨時公幹,此時未在軍中。

會場的緊張氣氛可想而知。

杜聿明告訴大家,根據先遣第600團在戰場上取得的敵人文件,已證實當面日軍是第5師團。

杜聿明表示:“這次登陸廣西的敵人有兩個半師團,正面進占南寧和昆侖關的第5師團,是板垣征四郎舊部。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戰爭爆發,板垣曾率該師團在華北前後擊潰我們幾十個師,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一年多以前,在魯南,一度遭我軍打擊。他們的番號是‘5’,我們也是‘5’,而且據我所知,都是各自軍中第一支機械化部隊,這就是死戰之緣。”

杜聿明繼續說:“敵人此次用兵廣西,目的不外乎切斷由越南至桂的公路和鐵路,威脅我雲貴大後方,逼我們走向談判桌;同時,給在越南、緬甸有利益的法國、英國以顏色,所以此戰至關重要。現在,敵人前鋒已推進到昆侖關,四周高地也多被他們占領,並修建了據點式堡壘,各個陣地可以互相進行火力支持。桂南山區叢林密布,敵人的工事完全利用了環境,鑲嵌在山體叢林間,非常的堅固,隱蔽性也強,甚至小片陣地都不易暴露。偵察人員提供的情報說,在高山上遠望,根本發現不了敵人。”

會前副參謀長羅又倫已擬出昆侖關作戰方案,由參謀長黃翔完善後呈報杜聿明。

針對昆侖關的地形,羅又倫制訂出“迂回穿插、分段包圍、圍敵打援”三大戰術原則。也就是說,處處機動作戰,主動作戰。這種戰術對中國軍隊來說並不常見,即使一年前在萬家嶺,薛嶽使用的也僅僅是外線作戰,一點點縮小包圍圈而已。

這一年,羅又倫只有27歲,出任軍副參謀長時,剛從陸大15期畢業沒多久(後來做到中國遠征軍第5軍參謀長、第200師師長、青年師第207師師長。“國民政府”撤到台灣,他繼蔣介石、關麟征、張耀明之後,當上第四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長,也是黃埔在台灣重建後的第一任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