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萬仞指峰能擔否 第四十節 合力(第2/6頁)

魏忠賢嘿嘿笑了幾聲,背著手在三個人面前轉了兩圈:“毛文龍一年拿銀、米各二十萬兩,幾年來從無到有復土幾千裏,帳下猛將如雲、精兵數萬。遼鎮一年數百萬兩白銀,六年過去了,竟然還沒有摸到遼河邊上,你們說讓遼鎮分功,他們就能分得了嗎?”

“九千歲,那是因為孫承宗太無能了。但現在不同了,遼東巡撫袁崇煥頗有韜略,且久以邊才自詡,曾發豪言道……”

“看人不能看他是怎麽說話的,而要看他是怎麽做事的,咱家見過太多只會說大話而不會辦實事的讀書人了。”魏忠賢截口打斷了馮銓的話,先是仰頭看了看天花板,半晌後先是嘆了口氣,跟著用復雜地眼色又打量了三位跪著的閣老一遍,沉聲說道:“不過這次在寧遠,遼東巡撫做的還是不錯的。”

魏忠賢冷眼盯著地上的大明內閣,默然良久後又補充了一句:“此事咱家自有主張,你們不必再說了。”

拋下這話後魏忠賢就大步走出了門外。三個閣臣緊緊趴在地板上,臉都快貼到了地面上:“下官恭送九千歲。”

……

天啟六年九月初四,中島。

“這位是耶/會推薦地制鏡技師德斯蒙。也是荷蘭人,你們二人可以多親近親近。”

黃石把一個新來的荷蘭人介紹給他的老鄉範樂由,這位德斯蒙是望遠鏡鏡片技師,隨著家鄉越來越多地人靠航海發財,德斯蒙也扔下了自己的老本行,帶著憧憬來到遠東,然後……然後就在澳門刷了幾年的碼頭地板。

到目前為止。亞洲地區使用的望遠鏡基本都是舶來品。當年利瑪竇為了吸引徐光啟入教,倒是曾經制造過一只望遠鏡。但總的來說望遠鏡在亞洲的需求量並不大。大部分歐洲航海者也經常會帶一些來,他們寧可從歐洲購買望遠鏡,也不願意在亞洲投資修建一個制造望遠鏡的工廠。

聽說耶穌會招募望遠鏡鏡片技師後,德斯蒙驚喜地發現自己竟然又可以靠手藝掙錢了,於是就踏上了來長生島地旅途,渴望重操舊業……

一個會磨鏡片的技師實在是很寶貴地人才,更讓黃石愉快的是,德斯蒙這個家夥也是流浪漢出身,不需要給太高的薪水。最妙的是,德斯蒙信仰的也不是正統天主教,而是亮晶晶的銀幣。所以黃石也不必為他的信仰而傷腦筋。

除了德斯蒙以外,黃石還通過耶穌會找到了四個懷表技師,相對於黃石來說,這幫家夥的動手能力簡直就是神一樣的存在。從發條到齒輪,所有的鐘表零件他們都能用手工造出來。不過比較讓黃石失望的是。這幾個技師中頗有幾個狂信者,所以黃石緊急成立了一個培訓班。精選了一批工人去給他們做學徒。

同時黃石繼續向耶穌會去信,讓他們再找一批懷表技師來,黃石希望能從中挑選到一批合適的人選,直接給他們加入大明軍籍,一勞永逸地解決技術問題。

安排這對荷蘭老鄉見面以後,黃石又急忙趕去見鮑博文。等鮑博文按照黃石的命令召集了中島上最好的鐵匠和火銃制造小組後,黃石珍而重之地捧出了一個紅木盒,滿臉嚴肅地把它放到了桌子上,小心翼翼地把它打開。

盒子裏面鋪著一層紅錦,上面有一個漂亮的皮套,黃石把皮套打開,從中取出了一支手銃。黃石帶著一絲神秘的表情,在眾人迷惑的目光中給手銃添藥、上彈丸,然後朝著沒人的方向……“砰”地開了一槍。

圍觀的人們都是長生島軍工司地精英,他們和頂頭上司鮑博文一起驚呆了。黃石把手銃豎直收了回來,輕輕地朝著還在冒煙的槍口吹了一口氣,盯著那緩緩飄散的煙霧看了看,然後環顧著四周的人群:“你們都看清楚了麽?”

“敢請大人再試射一次。”

除了少數用沉默表示震驚的人以外,剩下的大部分人都異口同聲地要求黃石再演示一槍。

“好吧。”

黃石又一次給手銃添藥、上彈丸,他周圍的人都瞪大了眼睛,一個個屏住呼吸盯著他的每一個細微的動作。

用大拇指扳下槍栓,然後瞄準無人的地方,黃石又一次扣動了扳機……硝煙散去後,這批長生島的軍工精英們都把目光集中在黃石的手銃上,仿佛是在看魔術一樣。

“這手銃是耶穌會送給我的禮物,據他們說是剛從泰西傳過來的。我給這種手銃起了一個名字,叫‘燧發手銃’,我們現有的手銃就叫‘火繩手銃’好了,以示兩者的區別。”

黃石把手裏的燧發手銃遞給了鮑博文,眾人立刻哄的一聲聚集到鮑博文身邊去看,反倒把黃石冷落在了圈外。

“真的沒有火繩啊。”

“竟然也能點火。”

“把它拆開來看看。”

眾人七嘴八舌地議論著燧發手銃,黃石則站在眾人的旁邊繼續敘述著他剛剛從耶穌會那裏聽來的故事:“不到三十年前,在泰西有一個叫法國的國家裏,有人發明了這種燧發火銃。大約七年前,泰西的法國開始給他們的軍隊裝備燧發火銃。你們現在看到的這支手銃就是法國產的,據說是去年才制造地最新武器,發火率已經到了九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