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天下大不過一封表奏(第3/5頁)

鮑信看到了二者之間的聯系。

此時的鮑信只是個後軍校尉,官階不高。但是他善於發現,發現人間真理。

說起來很奇怪,這個世界上的很多真理,往往是地位不高的人發現的。這些人腳踏實地,心中無藩籬,故而視野廣闊。

鮑信就是如此。

鮑信對袁紹說,董卓這個人,懷有異心。不把他幹掉的話,這個江山會變色啊。

袁紹無語。袁紹當然也看到了董卓的異心,但他的痛苦也在於此。

因為幹不掉。

董卓他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的身後有千軍萬馬,他的手中捏著少帝與陳留王。此二人是在落難途中,落入董卓之手,然後被其“護送”回宮的。

在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就是董卓的人質。

所以袁紹徒喚奈何。

司徒王允也徒喚奈何。

當鮑信遊說袁紹未果,轉投王允尋求更高層的支持時,司徒王允向他很遺憾地攤了攤手。不錯,他是貴為司徒,但又能怎樣呢?

這樣的時代,連皇帝和太後都要逃難,命懸一線,區區一個司徒還能翻雲覆雨不成?

所以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如果世上事在此時都不可為,那就只好不為。

司徒王允作如是想。

鮑信走了。

翻著白眼走了。他的目的地是異鄉。鮑信不屑於和這些患得患失的人在一起刨食。

董卓伸出一根手指頭。

是大拇指。

他深情地看了半天,然後轉過頭,問一旁的李儒:誰做它比較好?

這樣的問題,一般人其實是回答不了的。

但李儒不是一般人,他是董卓的影子,董卓心思的影子。董卓想什麽,想到哪兒,他就跟到哪兒。

你。

李儒回答得幹脆利落。

現在不行。不能那麽赤裸裸。要含蓄。

那就讓那個小皇帝繼續做一陣子大拇指。什麽時候時機成熟了,主公取而代之。

現在就取而代之。

什麽意思?

小皇帝下,陳留王上。陳留王取代小皇帝坐皇位。

意義?

你說呢?

李儒沒說什麽,因為他很快就明白了。皇位中場換人這一招貌似無意義,實有深意存焉。從表面上看,皇位只在兩個劉姓小兒中間做一個輪換遊戲,僅此而已。但誰是幕後操縱者?誰是這個國家一言九鼎的力量?

只有董卓一人而已。

不錯,在這個世界上,是有很多事情需要名正言順,但他董卓不需要。因為他是董卓。可以制造新皇帝的董卓。

董卓來到洛陽,就是給這個國家制定規則來的。

李儒把這一切想得透透的。

萬籟俱寂。

只有呼吸聲。

很沉重的呼吸聲。

這是董卓的家宴,卻有百官來朝。

百官不敢不來朝。因為這既是給董卓面子,也是給自己位子。董卓來了,一切要重新洗牌。原來的官還能不能做下去,得巴結好董將軍啊。

但是誰也沒想到,董卓眼裏沒有他們的位子,只有皇帝的位子。趁著百官曲意奉承的當口,董卓高調提議,小皇帝下,陳留王上。乾坤需要顛倒一下。

萬籟俱寂的場面由此造成。人人都在思考,自己該不該發聲,該怎樣發聲。

不錯,董卓現在對付的只是小皇帝,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換了,洗牌那是不可避免的。更嚴重的問題還在於,董卓此項提議要是獲得通過,毫無疑問他將獲得至高無上的權力。誰是這個國家今後制衡董卓的力量?中國,將往何處去?這都是繞不過去的大問題。

人人都在思考。

卻人人不敢發聲。

直到一個其貌不揚的人悠悠忽忽地從座上站起,口齒不清地吐出兩個字——

國賊。

這一劍殺雞儆猴

一個其貌不揚的人,中氣必不充沛。這是表與裏的關系。

但是此人卻不然。

雖然口齒不清,可“國賊”兩個字卻送到了在場的每一個人耳朵裏,中氣之充沛由此可見一斑。

每個人都愣住了。

只有董卓例外。他沒有發愣,而是——發狠。

因為說這話的人是荊州刺史丁原。雖然荊州刺史和西涼刺史都是刺史,但很顯然,董卓不是丁原。

他是可以決定丁原命運的人。

劍就這樣出手了。在丁原說出“國賊”兩個字後不久。

這是霸氣之劍,是殺雞儆猴之劍,帶著董卓的欲望和野心,穩準狠地刺向丁原。

丁原卻安然無恙。

不是董卓的劍不鋒利,而是出現了意外——董卓收手了。

董卓之所以收手是因為李儒眼裏看見了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