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天下大不過一封表奏(第4/5頁)

站在丁原背後的人。此人卓而不群。

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是否卓而不群有時候不需要做什麽動作,只需往外那麽一站就可以。

一站定雞鶴。所謂鶴立雞群。

丁原背後的這個人就將自己站成了鶴,而不是雞。

因為他的眼睛。

眼裏有殺氣。

一般來說,一個人眼裏有殺氣並沒什麽。譬如廚子,面對活雞活魚時眼裏殺氣畢露。但是此人不是廚子,他眼裏的殺氣不俗。

此人不殺則已,一殺則非常。這是屠龍之殺。

李儒怕了。

毫無疑問,如果他不出手阻攔,丁原肯定死翹翹。

但與此同時,董卓肯定也死翹翹。

死於此人之手,死於他手中拿著的方天畫戟。

李儒阻攔了。不過不是出手,而是出口。因為這樣的時刻,口比手快。

李儒給出的建議是今天大家只管喝酒,莫談國是。有國是,到朝堂上去談。

董卓聽取了他的建議。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聰明的選擇。它不在於李儒講得有道理,而是因為董卓也看到了丁原背後的那雙眼睛。那雙令他不寒而栗的眼睛。

董卓收手了,生生地將刺出的劍在半途中收了回來。

便繼續喝酒,各懷鬼胎地繼續喝酒。

空氣中彌漫著一股妥協和曖昧的味道。

有一個人卻不願意妥協和曖昧。

盧植。

雖然聽聞董卓帶兵來京,盧植曾一度棄官不做,但盧尚書一顆關心國事的心卻始終沒改變。這次他應邀來董府,不是來喝酒的,而是來戰鬥的。

作為一個戰鬥者,盧植以為姿態第一,勝負則在其次。

不錯,董卓現在是一手遮天。但自古以來,一只手遮得了天嗎?

關鍵是要有人伸出自己的手,撥開那只遮天之手。

盧植站出來大膽說道:“……今上雖幼,聰明仁智,並無分毫過失。公乃外郡刺史,素未參與國政,又無伊、霍之大才,何可強主廢立之事?聖人雲:‘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也。’”

盧植這話雖然說得有些溫文爾雅,但意思卻和丁原說的一樣,就兩個字——國賊。

董卓這次是真生氣了。他突然覺得自己進京後成了一個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對象。自己還沒怎麽著啊,就征求一下意見卻接二連三地被罵成國賊……有這麽欺負人的嗎?

一怒之下,董卓的劍又出手了。

這一次依然是霸氣之劍,依然是殺雞儆猴之劍,帶著董卓的欲望和野心,穩準狠地刺向盧植。

李儒看到了這一劍,不過沒有阻攔。他非但沒有阻攔,反而樂見其成——是到了殺雞儆猴的時候了。這一劍下去,這個國家的政治新秩序將從此確立,而盧植毫無疑問會成為政治新秩序的犧牲品。

最重要的是,這一次將不可能有任何意外發生。因為盧植背後沒有眼裏有殺氣之人保護他,百官們懾於董卓之威也不會出手相救。盧植必死無疑。

盧植也認為自己必死無疑。事實上,他就是慷慨赴死來的。盧植想用自己的死,喚醒朝廷反董卓力量的迸發。

他閉上了眼睛,等著那把宿命之劍刺透其胸膛。

夜宴的結局

宿命之劍拐了個彎。

因為董卓分神了。起因是他聽到了一聲嘆息。

嘆息聲很奇怪,充滿了強烈的失落感。這讓董卓很不爽。他只得收劍。

董卓做事,向來講究酣暢淋漓。但他又是個疑心極重的人,在行事過程中絕不允許他人打岔,哪怕是發出一聲嘆息。

在他看來,這叫做追求完美。

站出來。

董卓頭也不回地朝百官喝道。

議郎彭伯站出來了。

給個理由。

嘆息無須理由。

天下事,事事都需理由。

董將軍殺人有理由否?

因為他找死。

彭某以為,不是盧大人找死,而是將軍找死。

給個理由。

殺盧植易,安天下難。

什麽意思?

盧尚書海內人望,今先害之,恐天下震怖。

有道理。盧植可不死,你必須死!

董卓說話間劍指彭伯,有意無意地將自己定格成了劍客形象。

局面驟然轉變至此,有很多人突然忍不住笑了。

當然是在心裏。

因為他們知道,董卓慌了,心神亂了。

不錯,他今天是可以做到想殺誰就殺誰。但殺盡文武百官,天下就到手了嗎?天下人各人有各位,沒有文武百官的天下,怎麽可能稱之為天下?

李儒也笑了,是苦笑。

笑董卓,也笑自己。

今天的夜宴,他明瞭一個故事的開頭,卻不知道它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