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埋伏也要講實力

劉備決定擺平關張二人。這是做大哥的權利所在。他將劍印交給諸葛亮,希望他無所畏懼。

諸葛亮將劍印捧在懷裏,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可以無所畏懼。

因為他看到的是關張二人無所畏懼的目光迎向他的。他卻不敢逼視。

諸葛亮這才知道,要真正征服一個人,有時候威權是無效的。重要的是,有沒有一種力量可以打動他的心靈。

好在這樣的力量諸葛亮具備。那是他行走江湖的利器,那是他的全部智慧。諸葛亮開始排兵布陣了,舉重那個若輕。諸葛亮說道:“博望之左有山,叫豫山;右有林,叫安林:可以埋伏軍馬。雲長引一千軍往豫山埋伏,等曹軍到了之後,放他們過去,千萬別打;他們的輜重糧草,一定在後面,只要看到南面火起,就可縱兵出擊,焚其糧草。翼德引一千軍去安林背後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沖出,向博望城舊屯糧草處縱火焚燒。關平、劉封引五百軍,預備下引火之物,在博望坡後兩邊等候,到初更兵到,便可放火。另外從樊城召回趙雲,令他為前部,不要贏,只要輸,主公自引一軍為後援。各位均須依計而行,不可有失。”

一片鴉雀無聲。諸葛亮說完之後,一片鴉雀無聲。很多人沒聽明白他到底在說什麽,或者說只聽明白了自己要幹什麽。至於幹完之後會達成什麽後果,真是天知道。劉備也不知道。但他裝作知道的樣子,老成持重、正襟危坐在那裏,似乎勝券在握。

關羽則有一個問題不明白。大家夥兒都有任務了,連劉備都被安排了任務,唯獨這個叫諸葛亮的人屁事沒有——嗷,戰打贏了是他的功勞,輸了全都是弟兄們背黑鍋——做人,怎麽可以狡詐到如此地步?!

所以關羽請教諸葛亮,冷冷地請教諸葛亮,說我們都賣命去了,不知道軍師你有什麽安排?諸葛亮鎮定自若地說,我的主要任務是坐守縣城,等你們凱旋。

關羽笑了。張飛也笑了。笑得那叫一個酣暢淋漓。

毫無疑問,這是嘲笑,當眾嘲笑。諸葛亮以為,這樣的行為是極其危險的:他自己被羞辱倒沒什麽,可軍心被動搖,各將都不依計行事那就徹底玩完了。諸葛亮不得不捧出劍印,表情森嚴地說:“劍印在此,違令者斬!”

關張二人不笑了,可臉上依舊是不服氣與不高興。這是一種僵持。無人可以打破的僵持。除了劉備。

劉備站了出來,一聲咳嗽。這是一聲傾向性鮮明的咳嗽,因為咳嗽過後,劉備慢悠悠地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有句老話你們都要記住啊,所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二弟不可違令。”

關張二人不敢違令。他們冷笑著離去,只把這場戰事的懸念和危險留給諸葛亮。他們想看到結果,他們要笑到最後。他們誠摯地以為,最後那個痛哭流涕的人一定是諸葛亮。

留下來的人也是一臉狐疑,包括劉備。事實上劉備臉上的表情還算鎮定自若,但在心裏,他的疑惑和同志們一樣,難以排除。更重要的一點還在於,他是這場戰事的最後責任人,而諸葛亮充其量只是他的職業經理人,一個尚處於試用期的職業經理人。成敗在此一舉,可失敗卻是難以承受的。包括諸葛亮,更包括他劉備。

諸葛亮依舊舉重若輕。他命孫乾、簡雍準備慶喜筵席,安排“功勞簿”伺候。派撥這一切活計時,諸葛亮羽扇綸巾,很有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意思。劉備只是疑惑不定,不敢多問,也不敢多說。

夏侯惇和於禁走在命運的鄉間小路上。這是通向博望的鄉間小路。十萬精兵一半作前隊,其余則護糧車而行,顯得小心又謹慎。有秋月冉冉升起,顯得吉祥又平安。

但夏侯惇要的不是吉祥平安,而是殺氣騰騰——他要畢其功於一役,為其軍人生涯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夏侯惇想要的東西真的來了——趙雲擋住了他的去路。在趙雲的身後,是為數不多的羸弱兵勇。夏侯惇立馬想到了一個詞:悲壯。

趙雲的確是悲壯。劉備的兵本來就不多,分到他手裏,更是寥寥無幾。要質量沒質量,要數量沒數量。所以他只能為這個叫趙雲的男人嘆息——人生最重要的事不是練就一身武功,而是為自己的武功找到最好的買家。就像他和趙雲,相似的武功卻呈現出流雲與亂泥之別的結局,這都是選擇的結果啊。

細節決定成敗,選擇決定命運。對於這一點,夏侯惇深有感觸。

趙雲卻沒有什麽感觸,他甚至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以羸弱之兵抗擊夏侯惇的十萬精兵。結果顯而易見。趙雲帶著他的兵們落荒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