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計謀跟道德無關

曹操雄心萬丈。

曹操自我感覺良好。

他便想有所作為。

收吳滅蜀,統一天下。

這本應是天子的作為,但曹操現在身為天子嶽父,便想替天子有所作為。

夏侯惇的眉頭皺了起來。

不錯,收吳滅蜀,統一天下,氣勢是很龐大的。但人世間氣勢龐大的事情都是從細微處入手。所謂千裏之堤、潰於蟻穴,現在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蟻穴。

蟻穴很快就被他找到了。

漢中。

張魯。

只要拿下此人此地,然後以得勝之兵取蜀,收吳滅蜀也就水到渠成。

曹操很欣賞夏侯惇的思路。在他看來,這叫細節決定成敗,也叫從小處入手,然後提綱挈領,統領全局。

大部隊便開了過去。在漢中最險地陽平關,兩軍打了一場遭遇戰。準確地說是夏侯淵、張郃所部被楊昂、楊任所部劫了寨。

當然這樣的劫寨傷不了曹軍的元氣,可曹操依然很生氣。他親自披掛上陣,要和張魯決一雌雄。

張魯馬上害怕了。不錯,硬打是可以再打一兩個小勝仗,但那又有什麽意義呢?張魯這才知道,原來戰爭學就是關系學——劉備為什麽這麽多年沒被曹操打倒,就是因為他拉上了關系,和孫權結成了戰略聯盟。曹操打其中的任何一個,就會受到另一個的騷擾。

所謂顧此失彼。

可他張魯有什麽呢?

只有漢中。

孤零零的漢中。

他和曹操只有力的較量,沒有智的角逐。

張魯最後選擇了投降,並被曹操封為鎮南將軍。他失去了土地,卻得到了性命,這是亂世的交易學。對張魯來說,他的江湖結束了。漢中現在已是曹操的漢中,是他和劉備再次PK的跳板或者說平台。

但是幾乎沒有人知道,曹操竟然心如止水。

主簿司馬懿便對曹操進言說劉備這個人靠欺騙手段取代劉璋,但蜀人對他並沒有臣服。現在主公已奪得漢中,正是進兵的好時候。所謂智者貴於乘時,時不可失啊……

曹操卻不想PK。

他心如止水地說出了一句名言: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

得隴望蜀這個成語自此傳遍天下。

但歷史的詭異也在這裏頭——曹操真的心如止水嗎?如果說他大舉西征的目的只是為了拿下漢中,呵呵,漢獻帝都笑了。

起碼,諸葛亮是不相信的。

當曹操在漢中按兵不動時,諸葛亮以為,不是曹操不想吃人,而是他心存顧忌。

一是兵士遠道而來,剛剛拿下漢中,需要修整一下。

二是江東孫權的牽制。打張魯,曹操沒有後顧之憂;打劉備,歷史的經驗告訴他,還有一雙賊亮賊亮的眼睛盯著他的屁股,隨時有撲上來撕咬的可能。

所以,曹操不得不分兵合淝,以防孫權的突然襲擊。

這是曹操的隱憂,也是他的漏洞。

但在諸葛亮看來,卻是一個機會。世事的辯證法其實就在這裏,對手的漏洞就是自己的機會。

只要能夠抓住。

諸葛亮抓住了。

他建議劉備,把江夏、長沙、桂陽三郡還給東吳,然後派一口若懸河的辯士,前去東吳陳說利害,目的是勸孫權起兵襲擊合淝,以牽動曹操之勢,如此,曹操必定勒兵向南,益州之危也就迎刃而解了。

劉備擊節贊嘆——什麽叫辯證唯物主義,這就叫辯證唯物主義啊!跳出問題看問題,跳出益州救益州。由此及彼,東拉西扯、東成西就、東邪西毒……集全中國之兵為自己所用,諸葛亮的思維可謂是發散性思維,劉備相信,孫權一定會乖乖就範的。

孫權沒有乖乖就範,而是心裏直犯惡心。

上次劉備說好讓諸葛瑾取長沙等三郡的,結果在關羽那裏被忽悠了一把。關羽不僅忽悠諸葛瑾,還嚇魯肅,拎著把刀來去自如,真是不把東吳放在眼裏。現如今大難臨頭了,才臨時抱佛腳,派人上香進貢。這個,做人不可以這樣惡心的!

孫權準備拒絕劉備的交易。

事實上,他的拒絕不僅僅是感情用事,還有樂見其死的意思。孫權以為,一個出爾反爾的人不配在這個世上生存,他願意借曹操之手除掉劉備。

張昭卻連聲嘆息,嘆孫權不懂辯證唯物主義。不錯,樂見劉備之死是很爽,但劉備死了之後呢?世上只有曹操和孫權兩家,曹操擁有北方和益州,那是大半個中國啊,到時打東吳還不是手到擒來?!

所以,劉備是非救不可的。不給錢也救,不給地也救。他和孫權是冤家,也是親家,是相望於江湖的怨偶。是對手,也是助手。什麽叫不離不棄,這就叫不離不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