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堅定錯誤不動搖(第4/5頁)

桃園三結義的劉備。

他的生死不屬於他個人。

很傻。很悲壯。很不領導人。

卻別無選擇。

起碼劉備自己這麽認為。

速生的大都督

孫權也別無選擇。

是真的別無選擇。

在用盡戰爭和非戰爭的手段都未能奏效後,孫權發現自己面臨絕境。

就像很多人的人生,以為可以左右逢源,卻竟然首鼠兩端,無法突圍。這是一種瓶頸。

需要外力來打破。

瓶頸是用來打破的。這是瓶頸的價值之所在。當然真正破瓶之人何時出現,卻是天意。

闞澤站了出來。因為他發現了一個人——陸遜。

闞澤以為,陸遜就是破瓶之人。

在東吳的歷史上,有這麽幾個人舉足輕重。周瑜、魯肅、呂蒙,還有陸遜。

因為他們在最關鍵的時刻帶領團隊有所作為。

周瑜、魯肅、呂蒙的貢獻就不用說了,陸遜在荊州一役大破關羽就令人刮目相看。

所以闞澤覺得,陸遜值得期待。起碼他的舞台還沒有充分展開。

現在,該是給他舞台的時候了。對手已經傾巢出動,對手戲也正演得張牙舞爪,急需陸遜來救場。

也只有他才能救場。盡管劉備名聲顯赫,陸遜籍籍無名,但毫無疑問,陸遜是實力派演員。他已經把關羽給PK下去了,現在他的對手將是劉備。

如果給他這個機會的話。

孫權願意給陸遜這個機會。

張昭卻以為,陸遜只是一介書生,並非劉備對手。前面多少能人在劉備面前被打得落花流水。現在書生上陣,能頂多大事呢?

顧雍和步騭則從資歷的角度來論證陸遜出演男主角的極端危險性——陸遜不是陸毅,沒有偶像的號召力。真要演砸了,哭都來不及。他們兩個一個說:“陸遜年幼望輕,恐諸公不服;若不服則生禍亂,必誤大事。”另一個說:“遜才堪治郡耳;若托以大事,非其宜也。”這玩笑開大發了。

孫權一意孤行。

也只能一意孤行。

不錯,是有很多能人在劉備面前被打得落花流水,但這只能說明不能再派類似的能人上了。

一個人是不是能人,需要戰場來檢驗。特別是這樣的時刻。

書生上陣,才能突發奇想,才能出奇制勝。

孫權願意給書生一個機會,也給自己一個機會。

最後的機會。

雖然說什麽壇到最後都是祭壇,什麽圈到最後都是花圈,但是人生在世,還是需要一個壇一個圈的。

因為這是身份的象征。

陸遜站在了拜將壇上。

他被孫權拜為大都督、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賜以寶劍印綬,令掌六郡八十一州兼荊楚諸路軍馬。

恩寵一時無兩。

孫權甚至說了這樣的話:“閫以內,孤主之;閫以外,將軍制之。”

當著大家的面說的。

大家沉默無語,心情復雜。

失望、嫉妒、焦慮、漠然。

孫權這是賭了,賭一種未來的可能性。一個書生轉眼之間就成了大都督,在東吳的歷史上還沒有這樣的先例。

只是速生的大都督真能叱咤風雲、威鎮四方嗎?很多人持懷疑態度。

在這個世界上,權力和權威是截然不同的東西。

權力可以授予,權威不能速成。一般情況下,權力和權威成正比關系,權力越大,權威也越高。

只是具體到陸遜身上,情況並非如此。他的權力和權威成反比關系,權力越大,權威並沒有隨之升高。

很多人藐視了他。

特別是韓當、周泰。

韓當、周泰雖然逃到猇亭。是敗軍之將,卻也是資深的敗軍之將。起碼比陸遜要資深。

所以當提拔陸遜為三軍總司令的紅頭文件下發到他們手裏時,他們的反應是四個字。

不解、不服。

不解是對孫權的選擇不解。不服是對陸遜不服。

陸遜很快就知道了韓當、周泰等人的情緒。因為他走馬上任了,開始升帳議事。

帳裏一片靜悄悄,同志們沒有議事,都沉默著。

難堪的沉默。

不服、不屑的沉默。

只有周泰提了一個問題。他說,安東將軍孫桓是主上之侄,現在被困於彝陵城中,內無糧草,外無救兵。還是請都督早施良策,救出孫桓,以安主上之心。

陸遜打了個哈哈,如是回答:“吾素知孫安東深得軍心,必能堅守,不必救之。待吾破蜀後,彼自出矣。”

毫無疑問,這樣的回答在周泰們聽來是懦弱的象征。周泰其實提這個問題並不是真的要去救孫桓,他是要測試陸遜的智慧,看看這個人是不是有足夠的大智慧擔當三軍總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