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等待一種可能

但是,內部問題無法解決。

由於陸遜的回答給韓當、周泰等人留下懦弱、無能的印象,所以他的話沒人聽了。

權威隨風而逝。

陸遜傳下軍令,命令諸將嚴守各處陣地,不許輕敵。但將士們都笑他是膽小鬼,不肯堅守。

軍令被視作兒戲了。

陸遜很生氣,後果卻並不嚴重。因為大家嘻嘻哈哈。韓當甚至敢跟他頂嘴,說老弟你只知道堅守勿戰,是不是要等老天爺去殺賊啊?我們不是貪生怕死之人,為什麽要當縮頭烏龜呢?!

韓當的言論很有憤青風格,引得眾將一片叫好。陸遜勢單力孤了。

他只能拔出孫權賜給他的劍做聲色俱厲狀,警告同志們不要挑戰權力,更不要挑戰權威。因為歷史的經驗教訓證明,與權力對著幹絕沒有好下場。

最終,這把劍起了作用。

因為這是孫權的劍。

韓當、周泰們在最高權力面前做了讓步,去嚴守各處陣地了。

起碼做嚴守狀,雖然心裏還是不服。

劉備越來越浩浩蕩蕩了。

他從猇亭開始排兵布陣,幾十萬大軍一直排到川口,前後四十個營寨,接連七百裏地,白天看上去,哇,旌旗蔽日,晚上看上去,哇,火光沖天。很有人間不夜天的意思。

劉備很陶醉。

浩浩蕩蕩帶來的陶醉。

的確,浩浩蕩蕩是這樣一種力量——它會令人相信自己無堅不摧。

舍我其誰。

劉備就舍我其誰了——復仇,我行,我可以。

所以陸遜在他眼裏就很渺小了。盡管馬良提醒他“陸遜深有謀略,才不下周瑜”,劉備卻依舊藐視他。

劉備下令進攻,排山倒海地進攻。

陸遜卻堅守不出,誓將縮頭烏龜做到底。

陸遜其實是在等待。等待一種可能性——劉備求戰不得後,可能會移師於山林樹木間。到那時他自會有所作為。

劉備果然下令移師於山林樹木間。

因為夏天到了,天氣慢慢變得炎熱,部隊取水很不方便。

馬良想到了一個問題:部隊移防,吳兵突然襲擊怎麽辦?

劉備輕笑。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他說自己早已做下預案,令吳班引一萬多弱兵,在靠近吳寨的平地移防;與此同時他再選八千精兵伏於山谷之中。如果陸遜來襲,就叫吳班詐敗,引陸遜來追,到那時伏兵突出,斷其歸路,陸遜這小子還不手到擒來?!

眾人恍然大悟。恍然大悟之後是齊拍馬屁——“陛下神機妙算,諸臣不及也!”

馬良沒有參加到拍馬屁大合唱當中,而是小心翼翼地提了這樣一個建議——建議劉備將各營移居之地,畫成圖本,急送成都求教於諸葛亮,看合不合理。

劉備不高興了。很顯然,馬良看輕了他。

這似乎是職業的偏見。在這個世界上,業有專攻,軍師就是專門管出謀劃策的,劉備雖然貴為皇帝,出謀劃策也還是門外漢。

但此時的劉備已不是以前的劉備。以前虛懷若谷、聞過則喜,現在做了皇帝,總覺得自己無所不能,沒有必要再事事請教諸葛先生。

便說,我也是很懂兵法的,何必再問丞相,貽誤戰機?

劉備這話說得一點兒都不臉紅,相反還有些惱羞成怒——我是皇帝,有沒有搞錯啊?哪有皇帝請教丞相的道理?

馬良依舊在堅持。毫不放棄。

事實上,馬良已經看出了問題的嚴重性:劉備移師,是自找死路。只是自己人微言輕,無法說服,只好搬出諸葛亮來制止。

為了達到目的,他還對劉備引用了一條格言。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這條格言意外地起作用了——劉備采納了馬良的建議,讓他自己去各營,畫成圖本,然後送呈諸葛亮。

劉備之所以突然改變立場是因為他要做一個明君而不是昏君。哪怕是走一走形式。

這是劉備的道德自覺。雖然脾氣見長,卻還是願意做一個人人稱頌的好皇帝。所以在自尊與名譽之間,劉備還是選擇了後者。

這是做皇帝的委屈之處,也是劉備和曹丕的區別。劉備志存高遠,盡管他人生中最大的挫折已近在眼前。

烏龜把頭縮回去的目的

初期的征兆卻是花好月圓,一切都按計劃進行。

劉備的四十多個營寨,全都順順當當移師於山高林密處,依溪傍水,大部隊的飲水問題得到了解決。

靠近陸遜營寨的平地上,一萬多老弱之兵成為誘餌,扛一“先鋒吳班”的旗號引誘陸遜上鉤。

陸遜沒有上鉤。

因為他看到了殺氣。

前面山谷中的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