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拒絕決策

司馬昭做了天下兵馬大都督。當然這“天下”是打引號的,只是魏國的天下,不是真正的天下。

可司馬昭心懷天下。他出入時令三千鐵甲兵前後簇擁,以為護衛,以為排場。至於朝中一應事務,司馬昭不奏天子,自己在相府裏就說了算。

他的眼裏並沒有魏主曹髦,他隨時可稱帝,卻到底怕一樣東西。

天下人心。

上次他哥司馬師還沒怎麽著呢。淮南就有人不聽話,鬧將起來了。他這次真要有所作為的話,會不會重蹈覆轍呢?

便派人暗訪,看看天下人心,到底站在哪一邊。

這一訪,訪出了一個反對派——鎮東大將軍諸葛誕。說起來,諸葛誕還是諸葛亮的族弟,但他反對司馬昭當皇帝並不是心向蜀國,而僅僅是因為他只效忠於曹家天子。

諸葛誕造反了。他一面寫大字報歷數司馬昭之罪,一面聚集兩淮十多萬人以及揚州新降兵四萬余人,積草屯糧,準備大幹一場。與此同時他又令長史吳綱,送他的兒子諸葛靚入吳為人質求援,務要聯合吳兵誅討司馬昭。

淮南,再次變得不平靜了。

吳國果然出兵了,派了文欽等人為向導,起兵七萬,分三隊而進。與此同時,司馬昭也出兵了,綁架魏主曹髦為人質,盡起兩都之兵二十六萬,浩浩蕩蕩,殺奔淮南而來。

這場戰爭從面上看就是不對等的戰爭。

諸葛誕的兵很快就被打得大敗。這位可憐的諸葛亮族弟似乎沒有一點諸葛亮的智慧,他只能灰溜溜地引敗兵逃入壽春,然後打死我也不出來。

司馬昭無可奈何了——諸葛誕的這一套路很像他父親司馬懿當年對諸葛亮使過的那樣——我就做縮頭烏龜怎麽了?現如今,諸葛亮換成了諸葛誕,兒子代替了老子,同樣的戰略戰術卻在輪回。

這是報應,更是考驗。考驗司馬昭能不能獨辟蹊徑有所作為。

司馬昭不能獨辟蹊徑有所作為。諸葛誕閉門堅守,他只能下令他的兵們四面圍困,全力攻城。卻收效甚微。

好在有一個人面對困局獨辟蹊徑有所作為了。

鐘會。

鐘會以為,要給人以希望,因為人是靠希望活著的。所以四面圍困不如三面圍困,留一面讓諸葛誕出逃。

諸葛誕會出逃嗎?司馬昭不能肯定。

鐘會振聾發聵:你見過不會坐吃山空的城嗎?你見過永遠窩在城裏的兵嗎?壽春城中的糧草雖然多,卻總有吃光的一天;窩在壽春城裏的兵雖然眼下無憂,卻總有憂傷絕望的一天。

要給人以希望,要利用好他們僅存的希望,有所作為。鐘會諄諄教誨,司馬昭恍然大悟。

便三面圍困壽春城,只留南門大路讓諸葛誕的兵們突圍。

諸葛誕的兵們沒有突圍。因為諸葛誕不同意突圍。他看出了城外是陷阱,不是機會。可困境也在這裏——城外是陷阱,不能沖出去;城裏糧少兵多,也不能久守——城裏城外都看不到一線生機。

諸葛誕首鼠兩端,在該決策的時候拒絕決策,拖一天算一天。

他以為閉上眼睛問題就不存在了,而人生就是拖一天算一天。天下悠悠萬事,了無可了,不如不了了之。

可人心卻在此時悄悄起了變化,城中的很多人開始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比如謀士蔣班、焦彝。他們在建議諸葛誕出城與魏兵決一死戰無果後,選擇了以腳投票,自己出城降魏了。

還比如文鴦、文虎。他們的父親文欽眼見城裏軍士漸漸餓倒,建議將北方之兵全放出城去以節省糧食,未料諸葛誕以為他有異心,竟將他殺掉了。由是文鴦、文虎也選擇了降魏,並受到重用——司馬昭賜其駿馬錦衣,加為偏將軍,封關內侯。二人於是衣錦環城,賣力喊話,以其冰火兩重天的事實教育廣大的城中守軍,要識時務者為俊傑。

由此,城中人心浮動,諸葛誕的拒絕決策或者說粗暴決策直接影響了這場戰事的勝敗——壽春城守將曾宣獻城了。他打開北門,主動放魏兵入城。諸葛誕直到這時才知道,原來人世間最堅強的東西不是城墻,而是人心。

人心比城墻更堅固,也更脆弱。人心如水,今天可以承載你,明天就可能淹沒你——如果不善待它的話。

諸葛誕最後當然死翹翹了。不僅是他,他的家族也全都死翹翹了。司馬昭以其血淋淋的殺戮告訴世人,造反者絕沒有好下場。一個人如果智商不高,千萬不要隨便起來革命,否則被革掉的往往是自己的命。

那些參與聯合作戰的吳兵則成為犧牲品。他們有一部分戰死了,大部分選擇了投降。

這是危險的投降,因為司馬昭不知道該如何處置他們。如果歸入魏國戰鬥序列,無疑個個都是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