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蒸汽、鋼鐵和炮火(第6/6頁)

在戰船上,他們發現自己周圍的人成長環境迥異,因此自己曾經覺得習以為常的言行在他人眼中可能格外難以理解,反之亦然。30

1869年,旅居奧地利的英國人羅伯特·懷特海德(RobertWhitehead)向世人展示了他的自推式魚雷,海軍的技術優勢受到了威脅。魚雷經由小而快的戰艇發射後,可以在水下擊中大型船艦,並造成毀滅性的傷害。為了應對挑戰,從1876年開始,英國加強了主力艦對魚雷的防禦功能,也加速建造了自己的魚雷艇,從而武裝了一支新型的海軍。魚雷艇非常小,最多只能承載25人,它沒有獨立的指揮權——有一些被設計成救生艇一樣裝載在主力艦上。

19世紀中葉,帝國主義尚未受到廣泛推崇。1859年,《勞軍聯合雜志》(UnitedServicesMagazine)刊載了一篇題為“與大英帝國簽訂契約的必要性”(OntheNecessityofContractingtheBritishEmpire)的文章。1864年,科孚島(theislandofCorfu)回歸希臘。然而,海軍仍然在海外廣設基地,而如今,所有戰艦都需要燃煤。百慕大群島、香港、哈利法克斯(Halifax)、直布羅陀海峽、牙買加、好望角、阿森松島(AscensionIsland)、亭可馬裏(Trincomalee)、溫哥華還有悉尼都見證了海軍的存在和發展。

帝國主義在19世紀的最後幾十年受到了推崇,程度更甚以往。“沙文主義”這一詞出現在1877年到1888年的俄國危機(RussianCrisis)中,伴隨著音樂廳中的歌聲回蕩:

戰爭非我本意,但面對沙文,參戰義不容辭;

我們有船只,我們有人力,我們也有錢……

所有的階層和許多不同的政治群體都聯合起來支持帝國主義。激進的約瑟夫·張伯倫(JosephChamberlain)是伯明翰的市長,他轉而投身保守黨來支持帝國的事業。從極左派開始,準馬克思主義者社會民主聯盟(thequasiMarxistSocialDemocraticFederation)的亨利·邁爾斯·海因德曼(H.M.Hyndman)相信大英帝國的前景大好,同時,他也認定強大海軍是帝國伸張的臂膀。人們從來都不曾質疑海軍在國防中的作用,而到這個世紀末為止,大家也基本相信正是海軍創造並保衛了大英帝國。由於輪船在內河的應用以及之後鐵路的鋪建,使得殖民內陸成為可能。與此同時,原先殖民地競爭中落後的新興德國,此時也叫囂著分一杯羹。由此開始了1884年到1885年的“瓜分非洲”(ScrambleforAfrica),此後這片大陸的大多數剩余地區都被歐洲列強瓜分、占領了。

自克裏米亞戰爭結束以來,海軍曾一度偃旗息鼓,行事低調。大多數在國外服役,不再受到媒體和議會的重視。但是到19世紀80年代,情況發生了改變。當新興的國家開始追求海軍力量(navalpower),英國便不再坐享當年遙遙領先的輝煌。威廉·托馬斯·斯特德(W.T.Stead)——新新聞主義(newjournalism)的倡導人之一——在《波邁憲報》(PallMallGazette)上發表了一系列名為“關於海軍的真相”(TheTruthabouttheNavy)的文章。斯特德從威廉·格萊斯頓的一個評論中獲得暗示,而格萊斯頓1880年成功當選更是指明了發展的方向。格萊斯頓曾說,英國的力量“不在於與強大的軍事國家結盟”,而“在於它的海軍——一支足以媲美歐洲所有海軍——力量的強大與卓越”。斯特德則反駁說,從殖民擴張以來,對海外貿易增長的依賴,以及他國海軍的壯大使英國格外易受攻擊。蒸汽艦隊對海外各地裝煤港的依賴尤其令他擔心:這些裝煤港多半都處於毫無防備的狀態。他的海軍聯系人是炮艦“卓越”號(Excellent)上年輕的艦長約翰·費舍爾,在他看來,費舍爾是“可以和納爾遜媲美的人”。斯特德所貢獻的不是包含了少許真相的新聞,在他的啟發下,民眾敦促政府增加了350萬英鎊的海軍預算。31英國海軍這才邁開了新一輪的革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