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性格造就命運

經過了幾代之後,到了周厲王時,因為天子的倒行逆施,造成諸侯眾叛親離,周室出現了嚴重的內亂。國家內亂,外患多半隨之而來,西戎立刻起兵反周。歷史告訴我們,沒有實力去維持的理想,終究只是空想。

周厲王無道,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西戎殺秦仲。

當初周王為了維持和西戎間的和平,在面對申侯威脅時,只好乖乖退讓。如今周室衰微,西戎立刻就發兵進攻。諷刺的是,最先被西戎消滅的就是那個“申駱重婚,西戎皆服”的大駱一族。存活下來的,反而是當年分出去的附庸非子一族。

周宣王

厲王的兒子宣王即位後,為了解決西戎的問題,立刻任命非子的後代秦仲為大夫。秦人幾代努力了這麽久,現在也只不過是個大夫。大夫的地位有多高呢?按西周的規矩,貴族由上到下可以分為天子、諸侯、大夫和士四個等級,大夫在封建等級中排倒數第二位,只比士高一級。從這裏就可以知道,秦人此前雖然擁有自己的一小塊土地,但是地位極低,連大夫都不是。

西周是個重視“禮”的時代,因此在當時擔任大夫,需要有和身份相配的車馬和禮樂器。《毛詩序》說“秦仲始大,有車馬禮樂侍禦之好焉”,正是說明此時秦人的統治者才開始進入文明社會。

如果不是因為嫡系的大駱一族被滅,其實非子一族的秦仲也不會有成為大夫的機會。升官晉爵固然是好事,但請各位在秦仲的“大夫”頭銜前面加上“炮灰”兩個字,秦人不過是“炮灰大夫”而已。為什麽呢?因為天下的美差沒有白撿的,周宣王任命秦仲為大夫的目的,就是要他率領秦人去進攻西戎。

問題是,西戎哪有那麽好攻?結果秦仲就這樣死在戰場上,被西戎給殺了。

秦仲……有子五人,其長者曰莊公。周宣王乃召莊公昆弟五人,與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

秦仲死了,留下了五個兒子。年紀最大的兒子叫莊公,周宣王就把莊公兄弟五人叫來,你猜猜宣王想做什麽?是安慰他們,還是賞賜他們呢?都不是,是借兵給他們,命令他們再去伐西戎。

如前所述,秦人的祖先由於在商周更叠時賭錯邊,選擇了幫助商紂,結果全族被流放到西邊去當炮灰。他們經過了幾百年的努力,希望取得周王的信任,可是到關鍵的時候,周王還是讓他們到西邊去當炮灰。為什麽呢?因為周人心中,根本就不真正相信他們,更不在乎秦人的死活。

不管再怎麽努力,不管再怎麽討好,都改變不了炮灰的命運。如果你是秦人,請問你該怎麽辦?

秦人的選擇是,奮戰!

遭遇了這樣的境遇,世上有很多人想必都會灰心喪氣,甚至自暴自棄。但秦人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於他們永不放棄的奮鬥精神。環境越艱難,秦人奮鬥的意志就越堅強,這個氏族只能用“百折不撓”來形容。

秦人從頭到尾都清楚,自己的命運不能仰賴任何人的恩賜,只能靠自己殺出一條路。而這一次他們上下奮戰,最後終於把西戎給打敗了。

於是復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駱地犬丘並有之,為西垂大夫。

因為他們趕走西戎,立下了大功,於是宣王“復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駱地犬丘並有之,為西垂大夫”。《史記》中的這段文字,透露了兩個訊息:

第一,因為秦人先破西戎,所以宣王才願意讓他們繼承秦仲的大夫爵位。換句話說,如果他們沒有辦法破西戎,那麽這一族的下場會是如何?我說他們被周人當成炮灰看,半點沒有冤枉人。

第二,表面上看來,周王不但把原有的土地還給了他們,還把大駱一族的土地也賜給了他們,真是王恩浩蕩啊!但仔細一想,這些土地從何而來?不就是靠秦人自己血戰,從西戎手中搶回來的嗎?

秦人從不仰賴別人的恩賜,他們的命運只能靠自己的雙手爭取。

從歷史上無數的事例來看,成功人物最重要的共同特質,就是“百折不撓”。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隨時有可能卷土重來。這樣的氏族,這樣的人,往往才是最可怕的。

秦人這次雖然成為“西垂大夫”,但請各位在封號前幫他們再加兩個字。沒錯,他們仍然是“炮灰西垂大夫”。

一九八○年出土於山東滕州的“不其簋”,銘文記載了周宣王派虢季子白率軍戰勝獫狁,虢季子白在班師回朝後又命不其率兵追擊敗退的獫狁,再次取得勝利。現代學者通過考證,認為銘文中的不其就是秦莊公。倘若這樣的結論可信(也有學者對此持反對意見),那麽可以看出秦人如何在周人的要求下,不斷與戎狄進行血戰,以求得一席生存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