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作賓攜女友田野調查風波(第4/4頁)

至於兄與孟真個人關系,弟尚有數言欲為兄告。
第一,孟真為人極易沖動。沖動之時如火山爆發,自己不能制止。彼對於任何人(弟亦在內)皆是如此。並非彼系兄之“上司”而欺負吾兄。
第二,此次孟真之沖動是否合理,姑不具論:而其沖動乃系實情(彼之出汗,等等,中舒及莘田均親見之)。
第三,彼不函責吾兄而自引咎辭職,正因彼與兄私交較深之故。假如系吳定良而非吾兄,則彼必不肯引咎辭職。
關於最後一點,弟還有聲明。兄等與孟真私交甚厚,平日形跡極端脫略,弟常引以為憂。因遇有公務時雙方反因此而易生誤會。弟每見遇有“上司”觀念不應完全不顧時,大家皆只知顧全友誼,反之朋友平常忠告與所謂“上司”毫無關系者,言者常有顧忌,聽者不免猜疑。此次孟真及兄之舉動皆不免受此種影響。兄如信弟言之不謬,則氣亦可稍平也。
弟之結論如上次。在中國今日覓工作機會,談何容易。兄對於本院、對於朋友、對於自己,皆不可求去。即以“上司”論,欲求如傅孟真其人者,亦未必十分容易。回憶弟二十年之“上司”,不禁覺得兄等皆幸運之驕子也。余托適之面陳。20

丁大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董作賓終於回心轉意。4月30日,李濟致電傅斯年,“請示彥堂行期”;同日,羅常培致電李濟,“請電迎彥堂南下”。215月1日,李濟致電董作賓,“希即日命駕”。次日,董作賓回電“將抵京”。5月10日,董作賓致函傅孟真,“述心情及工作狀況”。22

1936年7月27日,董作賓、 熊海平與兒子董敏。

傅斯年題贈董作賓“平廬”條幅。

一池春水,又歸於靜。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年冬天,董作賓與女友熊海平在南京結婚。董作賓四十歲。他後來回憶此事時,談到丁文江:

丁先生給我印象最深的就在民國二十四年,那時為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我在北平,他在南京,他曾一再寫長信去勸我,他擺著一副老大哥的面孔,寫了許多誠誠懇懇的話語,舉出許多他自己的經驗,諄諄教導我。使我看了非常感動,於是放棄自己的偏見,服從在他的指示之下。23

1940年,避難昆明,董作賓為自家在龍頭鎮皮營村的齋號取名“平廬”。五十歲後,董作賓號“平廬老人”,在書寫的甲骨文書法中也常使用“平廬老人”的印章。據筆者妄臆,董作賓夫人名海平。平廬者,愛妻之心也。

(本文參考了潘光哲的《丁文江與史語所》一文,照片由董敏、李光謨提供。)